约7060字。
甘地被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
2.学习消息的结构特点,学会消息的写法。
3.体会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感受甘地感人肺腑的品德和崇高的人格。
二、背景资料
1.时代背景
(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893年4月,甘地为处理一起债务纠纷来到南非,在那里参加了当地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在南非的21年中,他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主义的理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领导在南非的印度侨民展开反对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黑色法案”和《亚洲人登记条例》的斗争,其间,他曾三次被捕入狱,但最终迫使官方作出了让步,非暴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当时他已是一位很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很快成为印度国大党的实际领袖。1919年,面对英国殖民当局否决印度自治要求、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和工农群众不断掀起的反英浪潮,甘地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这一运动的开创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取得自治。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于1942年3月派使节同甘地等商谈战后自治问题。甘地明确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并于8月8日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第二天,他与国大党执委会全体成员一起被逮捕,由此触发了全国性大骚动。活动遭到当局的暴力镇压。为抗议政府暴行,1943年2月10日起,甘地绝食三周,终于使被捕者获释。
1947年8月15日,在印度联邦宣布成立之际,制宪会议特意向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甘地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此刻,这位伟人却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当时他已78岁。距此5个多月之后,这位老人遇刺身亡,终年78岁。
(2)甘地被暗杀的前因后果
印度、巴基斯坦分治之前,宗教矛盾已非常尖锐。1946年8月16日,在加尔各答举行的穆斯林抗议活动中,酿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大仇杀。仇杀持续近24个小时,造成5000人死亡,2万人受伤。在印巴分治过程中,最大最严酷的一次教派冲突,死亡100万人以上。在印度,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挥起大刀,砍向邻近的穆斯林;在巴基斯坦,穆斯林们也对附近的印度教徒进行血腥的屠杀,掠夺他们的土地,抢劫他们的财产。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进行大迁徙,至1948年,流落在印巴各地的难民近1000万。
甘地对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响。据说有一次他一出现就使得双方的冲突平息。他强烈反对任何把印度分成两个国家的提议。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
二战之后,甘地希望印度能够独立并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但最后,为了印度独立,甘地接受让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独立的方案,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在政权交接的那天,甘地没有庆祝印度的独立,而是独自在加尔各答为分治而忧伤。
作为一名印度教徒,在教派冲突之后,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走访怒火炽盛的穆斯林村镇,深入家庭,用好言劝慰穆斯林,告诫人们,人类惟一值得的复仇行动就是以善报恶。他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安抚人心,稳定人心,帮助他们捐弃前嫌,“重新点燃友爱之”,“驱赶宗教偏见的恶魔”。
正当圣雄甘地以自己的生命推动印度民众实现宗教和睦时,一场以他为目标的暗杀行动正在悄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