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另有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之二十八课
《醉翁亭记》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疏通文义,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4、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体会“醉”与“乐”之关系,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理清文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代文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了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这篇佳作。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欧阳修(1007—1072)是一位饱学之士,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做出重大的贡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宋代很多著名的文学字都是出自于他的门下,“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而且与“柳宗元,韩愈”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庆历5年(1045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三、朗读课文
1.听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