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40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谈高考作文中的模仿与借鉴
甘肃省华亭一中李文俊744100
“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套得妙不妙。”这句中国读书人代代相传的俗语,其实也正道出了一种作文之道。说“套”,固然偏激,但要写出好文章必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连主张“惟陈言之务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窥陈编以盗窃”。北宋江西诗派的开创人黄庭坚也说得明白:“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现代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在谈到写作时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由此可见,模仿和借鉴对于写作是极为必要的。
一切艺术都起源于模仿,实际上一切文章也起源于模仿。每一位作家在起步时都离不开模仿,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模仿对要迎战高考的学生来说就更有必要了,因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一味地要求他们创新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证明,对于考生,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倒不失为一条切近、便利的作文之路。
千古文章有二端:可变处和不可变处。我们要模仿、借鉴的是其不可变处。笔者认为,在高考作文中,创造性地模仿和借鉴别人文章中的不可变处,是一种超越,是一种智慧,更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因此,教师在作文训练中特别是在强化训练阶段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和借鉴有效地提升限时作文的能力。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借鉴诗语以拟标题
俗语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而借用诗化的语言,就可以拟就一个好题目。巧借古诗词、广告词,流行歌曲、影视作品名拟题,能让自己的作文题目一枝独秀,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好感。当然,这种方法还可以扩展到借鉴相关作品的内容。这种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其中巧借古诗文和典籍就是一个诀窍。具体的做法:一是直接引用与文章材料、中心相吻合的古诗文做标题。如高考满分作文中的《感时花溅泪》《半缘修道半缘君》《对影成三人》《他年我若为青帝》等题目,旧语新用,别有一番古朴情怀。二是化用古诗文做标题。如《人生识字糊涂始》《人之有诚信,犹鱼之有水》《诚信归去来》等题目,灵动自然,情趣理致扑面而来。三是运用语典,即对古诗文中遗留下来的警句或熟语的引用或化用。如《诚信所至,金石为开》《投之以诚,报之以信》《爱及他人,惠及自身》等题目,凝练醒目,旗帜鲜明。四是运用事典,即活用著名的文学作品或典籍中的故事。如《赤兔之死》《再见孔乙己》《朱贵开店》等题目,触目之间,陡生悬疑,趣味盎然。另外,还可以引用或化用谚语、歇后语、广告词及流行歌曲的有关内容拟题,如《茄子不开虚花》《诚信——生命因而美丽》《相信我,没错的》《图书阅读,爱她没商量》《爱问才会赢》等。总之,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