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3670个字。
  考试内容
  (一)书写
  书写规范、工整、美观,保持卷面整洁。
  (二)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正确书写汉字。
  3.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
  4.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做到语言准确、连贯、流畅。
  5.辨识、修改常见的语病。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了解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8.正确默写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的精彩语句以及其他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9.对浅易的诗歌进行初步的鉴赏。
  10.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准确、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根据活动情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初步作出自己的评价。
  5.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
  6.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以及语言表达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其思想内容。
  (五)写作
  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审视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写一般的记叙文,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生动,有真情实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某些特点;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表达方式;不少于600字。
  3.写简单的说明文,以科学的思想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语言通顺、明白,不少于600字。
  4.写简单的议论文,能对议论的事情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会作简单的分析,观点正确,思路清楚,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600字。
  5.初步具备修改文章的能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
  编者意图介绍
  一、编排体例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最后一册,也是整个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编排体例上,仍是以专题组织单元,同时兼顾文体。
  九年级上、下册,文体分编,文白分编,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属于整套教材的第三个阶段,六个单元分别安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先秦诸子散文、叙事散文以及古代诗歌等。
  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上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唯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沁园春•雪》
  课文简析
  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创意说明
  放弃政治概念式的解读,引领学生在颂读中以鉴赏评点者的姿态,完成对词的内涵、主旨、景致描写、情感抒发的把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并探究这首词的阅读效果史。
  教学预设
  一、把握词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把握这首词字面上的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上下阙的内容。
  明确:上阙描写北国雪景;下阙纵论历代英雄。
  2、学生自由朗读,同时找出上下阙的关键词:“望”、“惜”。
  二、评点词景
  1、点名朗读上阙,思考用词中的诗句回答“望”的范围、景观、变化、胸襟以及“望”而不见的内容。
  2、引领学生评点相应的诗句,同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示例:“千里、万里”在“北国”的领起下,吸引着我们的视线,展现出来的辽阔远大不仅在拓展词的境界,为词的进行设置背景,而且与下文的“长城、大河”意象呼应,体现了作者在这样的广阔天地中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思想感情。
  提问示例:“长城”、“大河”,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两个意象所具有的历史纵深感与由“北国、千里、万里”具有的空间辽阔感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环节小结:这里的景物,冰也美,雪也美,高山大河到处美;阴也美,晴也美,红妆素裹分外美。所以这段景物描写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作者实实在在看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感(大气魄)怎样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显现出来。
  3、有感情地背读上阙。
  三、领悟词情
  1、 推荐朗读下阙,谈一谈作者“惜”之对象、“惜”之原因、“惜”之目的。
  2、 设问:有人说,下阙中作者无意批评古人,其实表明了对人文景观的赞美?你同意
  这个观点吗?
  3、找出诗人直抒胸臆的一句诗,在诵读中体会它的作用。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课文简析
  这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全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真情倾诉,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创意说明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从字里行间把握诗歌春雨形象的特点,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同时领会诗作所歌颂的春雨牺牲自我、伟大无私的崇高精神,让霏霏细雨飘进读诗人的心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