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既表意又传情,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诗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饱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又对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美好心灵的塑造,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不仅强调"智商",也应重视"情商","智"和"情两者并举,不可偏指。如何达到文道并举而又有机结合的目的呢?我认为最为有效的手段是采用"球形教学法"。把一篇课文看成一个"球",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构成球体的材料,"球心"便是作者倾注的一腔情怀,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向着"球心"相互牵制形成的一个完美的整体。一堂语文课也应该成为一个滚圆的球,情感目标是"球心",语言文字训练是"球体",球体绕着球心转。如何来实施球形教学法呢?笔者认为可按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分三步进行。
一、找准"球心",构筑框架,初步感悟。
作者的文章大多是由感而发,作者表达某种情怀,采集一些生活素材,并用传情的语言加以描摹,从而形成一篇融意和情于一体的文章。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触及的必是语言文字,即"球体"。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心里会产生一种感受,这种感受的产生,意味着情感的火种开始点燃。一堂课的"球心"也就若隐若现地闪出来了。这时作为老师就得牢牢抓住契机,捕捉住学生思想的脉搏,让"球心"亮起来。然后,围绕着这个球心,把课文还原成作者的写作提纲,理清思路。
二、围绕"球心"层层深入,进入语境。
框架是组成课堂教学这个球体的核点也是引导学生从学文到悟道的桥梁。“桥”搭好了,此时教师的任务应该是让学生沿着从"段落--句子--字词"的训练主线,进入语境,感悟"球心"这是学好语文的三部曲的第一部曲,即感悟。具体做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