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330字。
《白发的期盼节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白发的期盼》主创人员简介
温秋阳,1967年生,哈尔滨人。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毕业,被保送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1989年至1991年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1991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获新闻系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中心。现任《都市森林》节目制作人。由她参与创作的系列节目《生命之光》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特别奖,主创的《在爱的怀抱中》、《让欢笑代替哀愁》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一等奖,《无臂蛙王》获2000年中国广播社教节目奖一等奖,《故事人生》获2000年广播电视老年节目评选广播节目奖一等奖,《盲童篇》获1997年“红棉杯”中国广播大奖最佳公益广告奖。
王惠敏,1954年生。河北石家庄人。高级录音师。1982年调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任技术中心语言录制部副主任。由她录制的广播特写《可爱的大熊猫》获亚广联信息节目奖、广播剧《古墓遇险》获亚广联儿童节目奖;《评剧皇后传奇》、《浮躁》获全国广播连续剧一等奖;歌曲《渔村夜》、《赶麦场》分获全国广播新歌“联环杯”录制奖、金奖。
(两文选自《倾听中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阅读指导】
《白发的期盼》是一则新闻分析,曾获2000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亚广联的评语说,这个节目“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
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固守家园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那么,如何解决继承传统与变革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年轻人走天下成事业与老年人需求照顾关怀之间的矛盾?白发老人对忙碌的儿女们又有什么期盼呢?作者以特有的新闻敏感与理性视角,超越物质赡养的层面,提出了“精神赡养”这一现代理念,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新闻分析由一则令人伤感的故事引人,用老人“一周说了两句话”的悲剧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孤独与寂寞,接下来几位老人又诉说着共同的感受: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助。“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借人口专家的分析,提出了“精神赡养”的概念。“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
接下来,作者围绕“精神赡养”这一主题,选择了老、中、青各种不同的对象,用人物谈话的声音来完成对事实的分析。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是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记者与他们的对话,进一步展现了老年人对“精神赡养”急切的期盼和低到可怜的一点要求。
与老年人的对话中,人们已经可以明显感到下一代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漠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当记者的话筒递向那些直接承担“精神赡养”责任的中年人时,我们听到的是“忙”,是无奈,是认为“无所谓”而忽视。真正的原因,是并没有充分认识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精神赡养”的价值。
通过向青年人提问,记者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种对象,未来的“精神赡养”责任承担者。这些“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的大学生,亲情的观念已经十分淡漠,这令记者十分“惶恐”,也从反面说明了向社会呼吁重视“精神赡养”问题的重要性。
“精神赡养”不是留待来日可以弥补的情感。节目最后魏先生悔之晚矣的叹息,让人们强烈地意识到:选择现在,尽快承担起“精神赡养”的责任。
《白发的期盼》是用对话串起的新闻分析。作者非常善于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引导采访对象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