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论语选读》复习五:孔子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中庸之道
分类:
语文
/
高中素材
/
选修文字素材
版本:
语文版
类型:
doc
大小:
34 KB
评级:
时间:
2009/8/31 12:53:33
下载:
本月:1 总计:387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约2730字。
《论语选读》复习五:孔子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中庸之道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美德。“中庸”是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的中,含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中庸的庸,有平常、常用等义。中庸之道,叫人们牢牢把握住保持事物质的那个“度”,不偏向任何极端,而是追求对立两端的统一和中和,不使事物的性质走向其反面。中庸之道用以指导修身,则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中正,性情和谐不乖戾。用以指导处理事情,则把握宽严适度,做到恰到好处,如处理人际关系,考虑各方面的利益,不偏袒一方,也不鄙弃一方,更不激化矛盾。若事物不能取理想的“中”,便取其次,即取相对的“中”,也符合中庸之道。如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篇》)有人把折中调和称为中庸,这是误解。四方讨好,八面玲珑,不讲原则,这叫做“乡原”,恰恰是孔子所最痛恨的,称为“德之贼”。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评析】“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人的行为必须以义来规范。义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现。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读解】在孟子看来,狂者是 志向远大,言语夸张而不切实际的人;狷者是洁身自好的人。(《孟子•尽心下》)这两种人都有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但我们常常所遇见的,或者说见得最多的,却又正是这两种人。所以,也就只有和他们相交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这两种人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从而用“中行”的标准来加以调节,使之不走极端而接近“中行”。说到底,还是一个“过与不及”的问题,狂者太过,狷者不及。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读解】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中庸之道》ppt11 苏教版
《中庸之道》ppt10 苏教版
《中庸之道》ppt9 苏教版
《中庸之道》ppt8 苏教版
《中庸之道》ppt7 苏教版
《中庸之道》ppt6 苏教版
《中庸之道》ppt5 苏教版
《中庸之道》ppt4 语文版
《中庸之道》ppt3 苏教版
《中庸之道》同步练习 苏教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