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780字。《论语选读》复习二:孔子的入世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般来说,个人的理想能和社会潮流同步,能和谐的融入其中时,这是一个人最幸福的事。但在很多时候,二者是不合拍的,这时,作为个人,就会陷入一种痛苦之中。而由此,也派生出个人与社会的种种不同关系,从而达到个人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从历史发展看,一般有以下几种:
  其一、放弃理想,与世浮沉。这种人,在通过自身与社会的两种势力的分析后,认识到社会势力的强大和自身力量的弱小,于是以牺牲自己的个异为代价,融入到社会之中。这种人占社会上的大多数。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未之难矣!(《宪问篇第十四》)
  这个荷篑者,大致可归入随波逐流一类,可谓社会上的智者。其基本特点是随时事而确定自己行为,不固守自己的理想,不想对社会作适当的改变,以生存为其生命的最高目标:社会需要自己怎么干,自己就怎样干,不需要自己怎么干就不怎样干,看似游刃有余,实则捉襟见肘。自然,对这种人,我们也不能贬低或责备,毕竟,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无论是谁,都不应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别人身上。何况,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说,它需要生存,需要发展,而其先决条件,便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定位自己的目标,确立自己的活法。这种人,虽然挑不起重担,但安安稳稳,本本分分,也不失为社会稳定之中坚。但我们也不必抬高或赞美,凡事因循,患得患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如果他能对与自己生活方式、生存目标不同的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那就是最难能可贵的了。
  其二、隐居避世,独善其身。面对强大的社会势力,自己的力量显得渺小微弱,抗争则于事无补甚至招来祸患,妥协则不会心甘情愿,于是选择避世以图个清静自在。但与此同时,自己的责任,也就逐步淡化甚至泯灭了。这种人以层次较高的人居多,如陶渊明式的隐居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的这种行为往往受到世人的宽容甚至赞美,很有迷惑性。从当时的情况看,很多人都采取这种方式来求得自己心灵的宁静: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微子篇第十八》)
  这番表白就是最好的理由:害怕自己不同凡俗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灾难。这类人如果走向极端便是与世决裂,以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向强大的社会势力发出强烈的也是极其微弱的抗争。屈原便是其代表。
  其三、特立独行,积极用世。这是不识时务的一群人,明知自己的理想很难实现,但仍痴情不改,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付出一万份的努力--这种人,是社会上最孤独的一群,同志者最少,同情者不多,且往往受到社会的误解和排挤;但这种人往往也是最经得起历史长河洗刷和考验的。他们的生命不一定很长,他们的努力也不一定为当世后世所理解,但他们的精神会逐渐积淀为民族的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悠远的回响。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孔子: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篇第十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孔子乃至这一类人的最好写照。
  用世的原因--责任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孔子要去改变自己所面对的社会呢?《论语》中同样记载了这类故事: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篇第十八》)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