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的现状
辻井乔 李锦琦 译
一、关于文学低落原因的一般说法
目前,我国作家根据各自的个性、感觉自由地写作,创作出了相当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家的年龄从十几岁到九十岁,由于他们成长环境、所处角度的不同,作品也表现出了多样性。有人说“用日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没有力度,至今没有出现令人感动的力作,文学从本质上变得弱化”。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地反驳这种观点呢?我想带着这样的问题,以日本文学的总体情况加以说明。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先谈一谈与之相关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1.富裕社会的现实
有一种观点认为,就日本社会整体而言,由于生活富裕,人们迫切要求改善社会和自我生活环境的热切愿望正在减弱,这种现象尤其表现在年轻人中间。
2.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的泛滥
有人说,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是喧嚣的音乐和眩目的舞蹈。其中,信息通信技术,如可视手机等的发达,把人们包围在虚拟的人际关系的网络中,使人们丧失了原本是通过身体语言、表情、知识和思想联系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重大社会主题的消亡
第三种观点认为,像革命的成功、民族的独立之类重大的社会主题已不存在,因而文学的素材和读者的关注点转向了身边琐事和男女之间微小的差异上。文学作品热衷于表现性,而没有对人性的本质及其矛盾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发掘。
4.紧张感的消失
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人们觉得和平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的存在,丧失了为保卫和平而奋斗的思想意识,人们终日处于一种没有紧张感的松弛之中。因此,人们关心的是如何享乐。对于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又怎样为此而努力的热情已经消失。
虽然这些观点无须辩驳,但事实上这种观点却出乎意料地广泛传播。
但是,如果贫困有利于文学的发展,那么美国和欧盟各国的文学就理应走向衰落。问题的关键恐怕是经济的发展是为什么人的,它又是怎样的经济发展。我想指出的是,如果将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结构的问题直接地叠加于文学艺术,这就是机械的反映论,这种认识将人们引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非辩证法的理论。
关于文学艺术与影视文化的关系,我认为无论怎样理性的、感性的作品,其核心必然是具有诗意感兴的内核。因为观众在寻求娱乐的同时,也在娱乐之中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