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语文研究性学习挑战教师素养
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  翟玉泉  629000
提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开设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什么特点,它对教师素养有什么要求,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语文   研究性学习   教师素养
   《纲要》规定,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开设研究性学习并作为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有两个概念,即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本文所称研究性学习指学习方式,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采取自主探究和发现式的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研究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代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无处不语文,吕叔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语文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探究性。语文内容丰富广泛,不管是已知世界还是未知世界,都需要学生去探究。同一内容内涵多样,就如一个人物形象,不同的人由于其学识水平、生活经历等差别,往往理解千差万别,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面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疑问,许多东西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老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语文知识教给学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只有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部分,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问题的结论。
    第三,开放性。一方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无边无际,不再局限于课本,研究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体现出开放性。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老师只是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控制者,从学习内容到形式都显示出明显的开放性。再者,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突飞猛进,网络的迅速发展,不仅使语文知识迅猛增加,而且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多、速度不断增快,更显示出学习的开放性。
    第四,综合性。语文既是基础学科,又是综合性学科,内容包含一切已知和未知世界,一切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世上已有的和没有的,都可能进入语文教材,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迅猛发展,许多新科技知识已进入语文教材,语文学习资源涵盖世界一切,因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必然涉及到世界一切。即使就某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也常常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比如理解一个文学形象,就会综合运用哲学、美学、文艺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理解小说结构,就可能涉及文艺学、美学、建筑学、数学、美术等理论。
    第五,自主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学生想研究《红楼梦》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就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