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40分)
1. 用课文原句填写。(12分)
(1) ,悠然见南山。
(2)长风破浪会有时, 。
(3)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陈涉太息曰:“嗟呼, !”
(6)春蚕到死丝方尽, 。
(7)我要至诚的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 , 。”
(8)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
(9)当一只青蛙在草丛间跳跃, 。
2. 选出加点字注音、形全对的是( )(2分)
A. 绯红fēi 娉娉婷婷pīn 秀颀qí 豪不介意háo
B. 陌生mò 呱呱坠地gū 诘责jié 鳞次栉比zhì
C. 扒手bā 管弦嗷嘈xuán 匿名nì 精通时实shí
D. 中肯zhòng 杳无音信yǎo 樱花yīng 颇为熟悉pō
3. 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是( )(2分)
A. 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
B. 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中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起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C. 五岁的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意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D. 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
4. 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他是班上的生活委员,很爱护环境卫生,放学回家经过校门时,看到了地上有纸团,他很自然地弯腰拾起放进垃圾筒里, ,班会上,他受到了班主任的表扬。
A. 班主任发现了他。 B. 班主任发现了自己。
C. 自己被班主任发现了。 D. 这被班主任发现了。
5. 修改病句意见正确的一组是( )(2分)
病句: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首枚运载火箭圆满成功。
A. 在“火箭”和“圆满成功”之间加上“得取了”三个字。
B. 去掉句中唯一的“的”字。
C. 去掉“圆满成功”把“的”改为“了”。
D. “圆满成功”之后加“了”字。
6. 选择出下列各句修辞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雨后黄昏的天空,静穆如祈褥女肩上的披巾。
(2)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
(3)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4)在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A. ⑴ 拟人 ⑵ 反问 ⑶ 比喻 ⑷ 引用
B. ⑴ 比喻 ⑵ 反问 ⑶ 拟人 ⑷ 反语
C. ⑴ 比喻 ⑵ 设问 ⑶ 拟人 ⑷ 反语
D. ⑴ 比喻 ⑵ 反问 ⑶ 拟人 ⑷ 引用
7. 依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 )(2分)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 。
8. 校园内有一方清水塘,常见各种漂浮物。为保持塘水清净,学校准备制作一块标志
牌,请你代写一句容易让人接受的话语。(不要用“禁止”等类似的词语,不超过20字)(2分)
9. 对《沙扬娜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这是徐志摩的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写于1924年作者随印度诗人泰戈尔访日期间。
B.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在短短的五行诗句中,塑造了一位性情温柔、形态逼真的日本女郎艺术形象,表现了对日本女郎的依依惜别之情。
C.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用了比喻,刻画出女郎的弱不禁风的娇柔之美。
D. “沙扬娜拉”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集中道出了别时不易,见时亦难的苦衷,体现女郎渴望再见的真挚、深切的情怀。
10. 对《泥土》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这是鲁藜写于抗日战争后期的一首格言式的抒情短诗。
B. 这首诗告诫我们:永远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投身于大众的神圣事业。
C. 这首诗写得朴素而清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通过对比给人带来哲理性的思考。
D. 在今天,这种“卑微主义”的观点无疑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已有过时之嫌。
11. 结合句意解释加点的词,不正确的是( )(2分)
A. 哈代有一首小诗,写孩子初生,大家誉为珍珠宝贝,稍长都夸做玉树临风。(形容人或事物秀美多姿,卓越不凡。)
B.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形容非常刻薄吝啬。)
C. 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D.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形容非常漂亮。)
12. 对《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 “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3. 下列诗句的节拍与重音朗读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B.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C. 你最/会说出/自由的欢欣。
D. 请他们/用虔诚的眼睛/凝视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