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一、 作者与《春》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以他的新诗踏上了文学的道路,后来,他从事散文创作,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叶圣陶的《朱佩弦先生》是这样评价朱自清的: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特别提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德熙先生则认为: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春》,就是这样“满贮诗意”的一个名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文章虽短,但还是分三部分安排,这三部分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到来,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重复使用“盼望着,盼望着”,突出了作者对春的渴望;春天降临后,作者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用浓墨重彩描绘这美丽的春天;最后用三个比喻直接颂扬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立意。概括地说,作者是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安排全文的。
纵观《春》中的五幅“春图”不难看出,作者既是按照自然景物本身发展的规律来确定描写的先后顺序的,更是根据匠心独运所设计的“春意越来越浓”这根主线来选择、安排材料的,如图所示:




二、作者的思路分析
这篇文章基本上是一段一个意思,目的是突出一个个图景,动用从总体到分说的条理顺序。总的整体的图像是“一切”,在分说中又一个个相对独立:从园子里、田野里总说又分到桃、李;从草、花说到草地泥土气息、花香。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6)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7)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8)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⑨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勾勒了春天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的轮廓画,表明着春天的到来。那么,前面是“盼春”,后面是春天到来的图景了。因此,这个意思便是文章的第一层次。(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这“一切”,包括山、水、太阳,也包括小草……,因此,“一切”是起句,山、水、太阳则是一幅整体的图画。(3)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一元复始,气温渐高。首先迎接春天的当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因为它离地面最近,因为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天气一暖和,它就会破土而出。再有,人们感受春天已经来临的凭借,也可能是“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因为它平凡得随处可见,因为它生长极快,不需多少工夫就绿得直逼你的眼。(4)看到春天刚来的盎然景象,作者竞不住要有“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的感受,这种感受包括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3)、(4)是作者在绘春这个层次中所构成的一个意层,描绘的是一幅“春草图”。(5)放眼看去,果树都开满了花,闭上眼,果树仿佛都结满了果实。 和春草相比,春花则来得慢一些。这是因为春花绽放必须有一个孕育过程,需要比春草更高的气温、更强的光照、更长的时间。也许就因为这么个原因,作者便顺理成章地把“春花图”安排在“春草图”之后。作者描绘“春草图”用了两个意思,构成“意”的一个层次,描绘“春花图”只用了一个意思,相对于“春草图”,它也是一个意层。(6)春风吹拂,像母亲的手那样温暖,带着“气息”,混着“味儿”、“花香”。鸟儿唱起来了,与春风流水应和着,牧童的笛声也在春风中悠悠扬扬。——好一幅美妙的“春风图”啊!至于杨柳风(即春风)和杏花雨(即春雨)孰先孰后,虽然“官司”难以立马明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农民“披着蓑戴着笠”的时候,“春雨”已经变得更大了,也就是说气候更接近夏天了。所以,作者遵循常人的习惯看法,先“和风”后“细雨”。“风”和“雨”,尤其是季节更替之时的“风”和“雨”,一般人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辨清楚的,毕竟人不是仪器,人对自然环境是逐渐适应的。换个角度说,随着时令的推移、气温的升降,人们才可能说出这是北风,那是春风,这是春雨,那是冬雨。等到人们可以凭借感觉感受到这是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在拂面,那些细密、轻盈的春雨在撩人的时候,春天的脚步距离火一样的夏天应该是为期不远了。仅这一点而言,课文把“春风图”和“春雨图”置于“春草图”和“春花图”之后是符合逻辑事理的。(7)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惹得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眼。屋顶上、灯光下,小路旁、石桥边—— 又是一派绝妙的春光——一幅美不胜收的“春雨图”啊!作者在这里写春雨,重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让我们似乎也看到这美妙的图景,沐浴在这春雨之中,经历着春雨的洗礼。(8)最后,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迎春图”: 天上的风筝、地上的孩子。城里乡下,老老小小,一个个都出来了。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有的是希望。 这里笔墨不多,但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人们像赶趟儿似的都出来了,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其中也有穿插写人的活动的),那么第五幅画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 春到人欢,春早人勤。在绿草如茵的田野上,在姹紫嫣红的春花间,在和风中,在细雨里,随着春意的渐渐加浓,“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闻“风”而动,听“雨”而出,“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也只有在春意渐浓的时候,人们才愿意走出家门,走向田间地头,去拥抱春天。这是其一。其二,把“迎春图”放在最后描述,还因为作者考虑到先景后人的层次分类这个因素。至此,作者完成了思路中第二阶段的写作,描绘了几幅图景:整体图:山、水、太阳,一切都张了眼。山、水、太阳,这“一切”的画面中,无疑包含着: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作者首先大概的勾勒了一个轮廓,接着一个个图景进行细描,这就是作者的思维。因此,这五个细图构成的意层,与整体图构成的意层汇成了文章的第二层次。⑨至此,作者禁不住要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一切都是新的、美丽的、健壮的、朝气蓬勃的。 这个结尾奇崛,颇俏。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这就是文章的第三层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