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高考诗歌写作拉杂谈
(江苏省兴化中学  王广清 邮编:225700)
依此,难道“诗歌除外”真的是“理所当然”了吗?非也。笔者以为,允许学生写诗会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这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国情,让我们不能忽略诗歌写作。既然咱们国家是一个有古老传统的“诗歌的国度”,既然诗歌是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表情性和想像力,有着优美深远的潜在意境和音乐性,那为什么不能允许我们这些对生活充满憧憬“年少如诗”的学生,在考场上作自己心仪的诗歌创作呢?!拒绝诗歌,这不仅违背了中国这样一个非常重视诗教传统的文化背景,还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育才优长的本意,确实让人遗憾。

  其次,高考的公平性决定我们不应拒绝诗歌创作。高考作文评分的标准是什么?考核选拔人才的衡量依据又是什么?会写诗的人就不能算是人才?作文的本意是什么?愚以为,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真情实感,就是写作的本意。而这些,恰好诗歌作为创作文体无一不漏。缘何要诗歌除外呢?评分的标准和方法,是人研究与制定出来的,需要逐步完善。而高考作文评分所带来的困难,也应在摸索实践中解决克服。诗歌写作是学生流露他们真情实感、舒展他们才华的一个可行途径,不容忽视。

  总而言之,高考的“诗体”的回归,无疑将是人才选拔更显公平的体现。(李亚广)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泱泱的诗歌大国,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从“不学诗,无以言”的远古时代,到唐朝科举以诗取仕,直至明清,无论庙堂抑或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教出口言诗,成了古代文人的“无意识”;开口唱诗,是古代大众的一种习惯。热爱诗歌,吟诵诗歌、创作诗歌,使历代炎黄子孙焕发了生命的激情和创造的能力,也使他们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既然中国有着如此深远的诗教传统,为何我们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如此地远离诗歌和诗教呢?作文不作诗,考试不考诗写作,这种诗意的冷落和诗教的苍白是现代高科技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中国当代教育发展长河中的不正常现象?
  自90年代以来,高考作文已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想像和创新。这对促进语文创新教育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笔者则认为高考应增加新诗写作内容,因为写作的背后是阅读、是思考、是语言基础和文化积淀,而新诗写作则是想像能力、创新能力、思想情操、审美情趣等各种素养的综合体现,因为新诗是生命的跳动、心灵的自由和创造的活跃。笔者于1998年初开始在江西省上饶县部分中小学主持开展了“新诗教育”的专题研究探索。结果惊喜地发现,新诗写作训练是激发学生想像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佳途径。
  英国诗人雪莱说:“诗是神奇的东西,它既是知识的圆心,又是它的圆周;它包含一切科学,一切科学也必然溯源到它;它同时又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的老根和花朵。”由此可见,“创造”乃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塔索也指出:“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惟有上帝与诗人。”他把诗人的创造才能提高到了极点。
  创造力既然是维系国运兴衰、民族存亡的大事,而开展新诗写作训练,就是有目的地培养这种创造力的一种创新教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学生中开展新诗写作训练呢?或有人问:人人作诗,国人都变成了诗人,岂不诗满为患?笔者于此倡导强化新诗写作训练,并非要求人人都去做诗人(会说话的有几人是演说家?会写字的有几人是书法家?会作文的有几人是文豪?),而是通过开展新诗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创造素质。即让每一位学生都插上想像的翅膀,尽可以驰骋才思,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作一番天马行空的“畅想”,做一次无拘无束的“遨游”,去探索未知世界,去创造崭新世界。当然,能因此多出几位大诗人,甚至有人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岂不是诗歌之幸!教育之幸!中国之幸!
  “新诗教育”研究还表明:新诗写作训练除了具有独特的创造教育功能外,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建设精神家园及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也无法替代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我们要把学校办成一所诗的学校……我想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个同学、先生,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