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80字。
《荷塘月色》学案
湛江市第四中学蔡昭明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二、背景资料
1.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清华园西院。文章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曾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然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人物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年),江苏扬州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坚强的民主战士。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1917年上北大,1920年哲学系毕业。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1925年应聘到清华园执教。长期担任文学系主任。
1948年病逝于北平。朱自清的历史,证明他人如其名,做到了“自清”,他正直、爱国,参加了“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文题注释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三、讨论探究
1.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可认同,可置疑。试联系背景、文本谈谈你的发现?
2.有人评价全文表现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试分析全文是如何体现这两点的?
3.佘树森先生在《散文的艺术魅力》中提出散文的艺术魅力在于“常常是从一物之微,而触通人生的大题目”,请思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通过荷塘月色这“一物之微”触通了什么人生大题目?
总分 得分 得分率
45分 %
第二课时
阅读训练
一、语言基础(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蓊(wěng)郁 脉(mò)脉 渺(miǎo)茫 弥(mí)望
B.倩(qiàn)影 参(cēn)差 斑(bān)驳 煤屑(xiè)
C.羞涩(sè) 点缀(zhuì) 酣(hān)眠 媛(yuán)女
D.敛裾(jū) 惦(diàn)着 宛(wǎn)然 峭楞(lēng)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