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10个字。
《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一、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二、学习课文概括有力的语言表达艺术;体会夹叙夹议的方法将记叙文中的叙和议与议论文中的叙和议区别开来。
三、理解议论文中的事实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师:“有一个外国人,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多年以前,我们经常感动的往事!这是多年以后,我们重新唤起的记忆!这个外国人就是诺尔曼白求恩。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毛泽东在白求恩去世一个多月之后写下的。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的当月作家阿累也写了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一面》,还记得吗?”
生:“头发精神抖擞的直竖着。”
生:“隶体的‘一’字胡。”
生:“瘦的叫人担心!”
生:“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师:“看来大家印象深刻啊。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逝者去世后不久的时间写的,但是读来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不同?讨论一下。”
全班讨论很热烈
生:“时代背景不同,《一面》写于白色恐怖时期;《纪念白求恩》写于抗战全面爆发时期。”
生:“我补充一下我们小组的发言,正因为背景不同,阿累的感情较含蓄,毛泽东都是直接表达。”
生:“估计两篇文章的读者也不一样,毛泽东写到就是拿给自己人看的。”
生:“篇幅不一样,一个长一个短。”
很多学生:“哈哈哈……这个不算的。”
师:“其实《一面》篇幅虽长,作者直接表达情感发表意见的只是课文的最后四小段,前面的近四十段都是在记叙自己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
生:“老师,你这么一说,我觉得其实不同的是两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一面》以记叙为主;《纪念白求恩》以议论为主。”
生:“作者身份不同,阿累是一个普通售票员;毛泽东是领导人。”
生:“对,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死者的感情相同中也有不同:阿累对鲁迅是崇敬;毛泽东更多的是在表扬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