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意象
北师大深圳南山附属实验学校 邓天琦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的审美意识与客观事物审美特征的有机结合。古典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诗人们赋予了特定含义,长此以往,这些客观事物就具有了固定的含义,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学意象,比如——
傲岸高洁的梅。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在雪花飘飞的冬天,梅不惧严寒,傲雪开放,所以梅在古诗词中成了意志坚强、品质崇高的意象。
在咏梅的诗人中,声誉最高的当推宋代的林和靖。他梅妻鹤子,作了很多咏梅诗,最出色的应是《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诗人从众多方面刻画梅花冠绝群芳的形象,突出了梅花高洁超逸的品性。
虚心劲节的竹。竹,枝干修长,空心劲节,“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还虚心”。竹子的虚心劲节正好与古代君子之风吻合,所以古诗词中的竹子往往被塑造成君子的形象。
宋代苏东坡特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这样颂竹:“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孤高不可恃,岁晚风霜侵。”同时代的改革家王安石也咏竹曰:“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才高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两诗都写出了竹子不随流俗、不畏风霜的孤高刚劲的风范。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擅长画竹,在《竹石》画题诗中诗人托竹抒情,一个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凌冬不凋的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夫子的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对松的认识。从此松在中国诗文中成了刚毅坚强、不畏艰难的象征。三国时的刘桢写过一首《赠从弟》的咏松诗:“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首诗通过赞松来勉励从弟要有松那样的高风亮节。田园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中这样颂松:“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诗人用“众草”反衬“青松”不畏严寒、挺拔超凡的高大形象。
卓尔不群的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看破红尘,归隐田园,园中遍栽菊花,并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从此,菊花便与隐逸结缘,便成了卓尔不群的文学意象。
唐诗人元稹也爱菊花,作《菊花》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赞美了菊的超凡脱俗。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写过一首《画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此诗明写菊花,实是借菊表明自己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