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课  题 雷  雨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的特点。
2.分析剧中人物语言,了解剧中人物性格特点。
3.通过戏剧矛盾冲突的分析,认识旧中国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性,了解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现实。
一、阅读课本预习提示和课文第一个注释。检查预习效果,提问:预习提示提供了哪些知识信息?请把你记住的尽量表述出来。
参考答案:
1.《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悲剧”、“30年代”必须说出来。)
3.课文节选的是四幕话剧《雷雨》的第二幕。
4.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后一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5.节选部分主要出场人物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本来是一家,是夫妻、父子、兄弟的关系,但剧本所展示的却是30年后他们之间的阶级关系。
6.提示还概述了周朴园、鲁侍萍和鲁大海的思想性格特点,并提示了作者对这些人物所持的态度。
7.提示还要我们注意剧本的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和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二、课文第一个注释所提供的知识信息。
1.课文出处:《曹禺选集》里的《雷雨》第二幕。
2.《雷雨》写于1933年,次年发表在《文学季刊》第三期上。
3.与课文有关的情节。(见课本注释。补充课文以后的剧情见教参“《雷雨》的标题和情节。”
2.戏剧常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摘自《辞海》)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摘自《辞海》)
下面再就几个名词术语作一些补充说明。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