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160字。
语言基础:(三)熟语运用
浙江省富阳市新登中学 洪申健
一、熟语类别
1、惯用语:打个比方
惯用语指有特定比喻含义的固定词语。如动词性的“背黑锅、开倒车、踢皮球、碰钉子、走后门、泼冷水、戴高帽、抬轿子、一锅端、开绿灯、跑龙套、走过场、穿小鞋、唱对台戏”等;名词性的“墙头草、马后炮、耳旁风、铁公鸡、半吊子、导火线、替罪羊”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但也有褒义的,如“跳龙门、打头阵、领头羊、主心骨、定心丸”等。
2、歇后语:猜个谜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说明或解释,像谜底。因为通常只说出前半截,所以叫歇后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歇后语的特点是风趣幽默,一般不适合用在庄重严肃的场合。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
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如:①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②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③飞蛾扑火——自取灭亡。④大海里捞针——无处寻。⑤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⑥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谐音的歇后语,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如:①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撣子(“撣”谐音“胆”)。②老虎拉车——没人赶(“赶”谐音“敢”)。③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④孕妇走独木桥——铤(挺)而走险。⑤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⑥嘴上抹石灰——白说(刷)。⑦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⑧四两棉花——谈(弹)不上。⑨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3、谚语:说句俗话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又富有意味的语句。谚语往往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例如:东虹日头西虹雨;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众人拾柴火焰高;纸包不住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百闻不如一见;清官难断家务事;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背靠大树好乘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
4、格言:名人名言
格言是言简意赅而富有哲理的名人语录。例如:“知识就是力量”“事实胜于雄辩”等。
二、熟语错误类型
熟语的复习仍要以成语的积累为重点,同时兼顾一下常见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和谚语就可以了。就成语的使用而言,一般存在七类误区,高考也往往从这些方面来设计错误。详析如下: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大多数成语都有一个典故,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如不仔细辨析,极易出错。例如:
①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②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③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么,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解析:目无全牛,典出《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精湛纯熟。例①将“目无全牛”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而错用。“下里巴人”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歌曲,典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来泛指通俗文艺,与“阳春白雪”相对。例②误将“下里巴人”理解为“乡下人”而错用。例③“不可开交”比喻没法摆脱,一般用于“吵、闹、打”等方面,句中用来指兄弟间的亲密关系显然不妥。
虽然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
④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1992年高考题)
⑤我很胖,可是这位老护士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解析:例④中的“灯红酒绿”用在“饭店”之后,本义便“复活”了,不再有贬义。因而使用是正确的。例⑤中“一针见血”通常是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