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学
陈连春
【单元学习目标】
1 .了解明清散文的发展及特色;
2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
3 .理解和掌握单元知识短文中提到的文言句式;
4 .掌握每一课要求的重点词语,做好文言积累;
5 .要能够熟练背诵要求背诵的篇、段。
【知识网络】(重点用红色标示)
明清两代的散文虽然成就远不及先秦、两汉、唐宋几个时代,但其数量之丰,流派之多,也是前代所未有的。
明初散文主要以宋濂和刘基为代表,内容多是歌颂新政的。此后又出现了倡导唐宋文风的“唐宋派”,其中归有光最具代表性,他的散文成就最高,《项脊轩志》即其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明代晚期面临国破家亡,出现了类似张溥《五人墓碑记》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文章。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对五位烈士“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到了清代,先有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经世致用”之文,紧跟着出现了当时影响最大的“桐城派”,“桐城派”继方苞、刘大櫆之后,到姚鼐时集大成,在文坛中占主导地位。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在封建统治日趋衰落的晚清,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使濒于瓦解的封建社会岌岌可危。为了束缚人们的思想,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以八股取士,笼络知识分子,一方面又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在这样的思想统治下,知识分子受到压迫、摧残。龚自珍也是其中之一,他既对清王朝的专制主义极度不满,也渴望能涌现出大批力矫时弊拯救中国的人才来。他曾作《己亥杂诗》揭露现实,呼唤改革,表达理想。《病梅馆记》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寄托作者拯救人才、培植人才理想的一篇政治杂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与作者有关的文学知识,了解其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和风格。
2.理解题目的深刻内含和本文的体裁特点。
3.把握本文的主题、思路和结构。
4.掌握本文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词和多义词的义项。
5.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省略句等。
【重点难点】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怀念作者已故的母亲、祖母和妻子,第三、五、六段依次回忆了三位女性的生活琐事,绘声绘影,正如作者所说“多可喜,亦多可悲”,当是学习的重点。
母亲去世在前,所以先写,祖母去世在后,所以后写。从这个思路来推断,很可能是作者在祖母去世后不久,触景生情,深感先辈对自己的爱抚和厚望,才写了这篇文章的。因此在叙述往事之前,先写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这是全文的纲领。抓住这个纲领,还可以看出文章开头描写项脊轩四周的景物,颇似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也是作者见物思人的缘起。
本文的学习难点是体味悼亡诗一般的境界。作者用的是寓情于叙的写法,直接抒情的语句很少,而所叙皆生活中极易被人忽略的小事,但人亡物在的意绪充溢全篇,要仔细加以品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题解: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二、 作者简介(重点用红色标示):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号项脊生,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