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90个字。
《马说》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创意说明:本设计以读为主线,强调文本的回归,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六读”呈螺旋型上升趋势,通过活动,学生每读一次就与作者对一次话,对文章的理解就深一层,与作者的距离就缩小一次,第六次朗读时,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作者的感情,实现了与作者心灵的“零距离”,朗诵实质是代作者诵读,是对学生学习的最好检测,是本文学习的最高境界。设计既注重学生活动,又注重环节之间老师的整合归纳,既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注重教师的宏观调控,尤其是“见仁见智”的设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星级标志激发了学生的挑战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兴趣、信心,并且都可以得到提升,充分体现了课改理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诵读乃至背诵课文,读出感情;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读中理解读中体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提高把握重点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辨证地认识成材,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乃至背诵课文。
2、 理解文章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新课导入:
“伯乐相马”的故事:《战国策》里有这么个故事:一匹千里马能够驾车的年龄已经满了,但还是被套上了沉重的盐车行走在太行山陡峭的山路上。马蹄伸膝折,尾巴下垂,皮肤溃烂,脓水、血水、汗水交加,它使尽了所有的力气还是无法把盐车拉上去。这时,一个叫伯乐的路人看见了,抱住马失声痛哭,并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马身上。这时马低声吐气,仰天长啸,声达于天。马为什么会这样呢?(生谈)原来马是在感谢伯乐的知遇之恩。唐代散文家韩愈有感于此,写了散文《马说》。(板书课题)
学生解释文章题目,并简单介绍“说”这种文体。
二、 一读——读通课文:
请一名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以纠正字音、停顿。如果完成较好,请他自己说说读课文时要注意的字音与停顿及其原因,解决四个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