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20字。
《写出事件的波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叙事波澜的艺术效果,培养学生“写出事件波澜”的意识;
2.总结出三种写出波澜的方法,并运用到续写中,训练想象、求异等思维;
3.通过续写波澜情节和构思整篇波澜的训练,以提高写出事件波澜的能力;
4.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是叙事波澜的源泉,培养辩证看待复杂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2.掌握一些写出波澜的常见方法:
(1)抑扬法,(2)意外法,(3)悬念法。
3.培养学生写出事件波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感受生活,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曲折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2.运用写出波澜的方法,调动想象、求异思维,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思路】
品味波澜之美→探讨波澜之法→续写波澜情节→构思事件波澜
【教学方法】
借鉴与探讨相结合,指导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品味波澜之美
(说明:此环节,通过讲故事激趣和回顾所学课文经典名篇的波澜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写出波澜”的兴趣,培养“写出波澜”的意识。)
1.故事导入:
【故事之一】
唐伯虎题诗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满堂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人人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个个叫好)。
这首诗题得如何?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第一、三句分别与第二、四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短短四句,先抑后扬,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引人入胜。
唐伯虎的这首诗很有“波澜”。波澜使得叙事一起一伏,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写出事件的波澜”。
2.欣赏名著波澜之美:
回想一下学过的课文,有哪些课文叙事很有波澜效果?又是用什么手法兴起波澜的?
录像《鸿门宴》片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II第三单元)
幻灯片展示:
↗范增举玦↘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赐壮士座
悬念乍解又生,意外险象迭出,三起三落,扣人心弦。(“悬念法”、“意外法”)
二、探讨波澜之法
(说明:此环节,欣赏名著叙事波澜的效果,并结合预习“九曲黄河”,探讨如何写出波澜,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事物本身的复杂性是叙事波澜的源泉,并引出三种写出波澜的常见方法。)
1.明确写出事件波澜的重要性:
根据刚才对经典名篇的回顾,结合“黄河九曲”的预习,思考回答:
A.什么是事件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