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一)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 》、《 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二)《西厢记》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西厢记》就由此加工创造而成。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圆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二、字词:
(一)辨音:
筵席(yán) 余荫(yìn) 靥儿(yè) 泠泠(líng) 揾做(wèn)
口占一绝(zhān) 谂知(shěn) 蹙(cù)愁眉 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
栖栖惶惶(xīhuáng) 揩拭(kāi) 玉醅(pēi) 金钏(chuàn) 栖迟(qī)
保揣(chǎi)身体 憔悴(qiáocuì) 暮霭(ǎi) 胸臆(yì) 赓续(gēng)
(二)辨形:
倩疏林 萋迷 今宵
婧才 凄凉 云霄
靓丽 挣揣 罗帏
靖边 惴栗 思维
菁华 遮蔽 维护
腈纶 敝衣 狼藉
眼睛 舞弊 书籍
(三)释义:
靥儿:古代妇女贴在额两边的花饰。
余荫:原指树林枝叶广大的庇荫。比喻前辈惠及子孙的恩泽。
谂知:深切体会,深知。
举案齐眉:后含梁鸿的妻子孟光在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
后形容夫妻相敬。
厮守:相守、相聚。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容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