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20字。
  《蝶恋花》教学设计
  作者:郭天彪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6期  
  汤炳正先生谈到诗词鉴赏的时候曾说:“欲知山川之美,品物之盛,则当身莅其境,心领神会,方能知其全而得其真,贵在自寻自悟,不能人云亦云。”语重心长地道出了诗词鉴赏的要诀——“入得其中,出乎其外”。走进意境,能真正领略诗词的含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这堂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对词中具有普遍审美意义的意象含义的把握、对意境中意蕴的迁移和挖掘引导学生走入词中。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试着思考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联系。能够拥有点“具有悠久传统的审美情怀”。 
  在教学目标中体现三个维度的结合:梳理本首词的在语句上的含义,体会词中包含的感情。体会本首词中包含的传统意象的传统含义。对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理解现象背后所蕴涵的意义。 
  导入课文:春天,百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飞翔的图景常常让我们留连忘返,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蝴蝶为什么要留恋于花丛吗?也许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蝴蝶是为了食物而留恋,但这个解答实在太过冷漠。文学家们对此有自己诗意的理解。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说“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精魂,回来寻找前生的自己”。那是一种天生的爱恋:蝴蝶生来就是要恋上花的,而花生来就是在等待那飞翔的精灵。故而“蝶恋花”三字,光从字面上就足以让人心动,这种情感早已被古人所咀嚼,梁简文帝就有“翻阶蛱蝶恋花情”的诗句,其后这一诗句的精髓,被晏殊所喜欢,他把唐教坊曲和敦煌曲子词中的《鹊踏枝》的词牌,改成了现在的《蝶恋花》。这就是词牌名《蝶恋花》的由来。从这些看来,《蝶恋花》充满了相思之意。那么我们先读一读,晏殊的这首《蝶恋花》的情感是否如我们对词牌的解读呢? 
  整体感知: 
  1.跟着音乐,全体学生一起朗诵这首词,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明确:从“愁”“泣”“离别”等细节看出,这首词是一首伤离怀远之作。 
  2.体会主人公的身份,是一位男士还是一位女士?这种思念会是对亲人还是对爱人呢? 
  明确:从“菊”“兰”“彩笺”及词中和婉细腻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猜测也许是一位女孩。抒发的是主人公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 
  导读品味诗歌: 
  我们通过整体的感知获得了对词的初步印象,对它的情感有了大致的肯定,那么我们就回到每一诗句,去挖掘其中的情感。 
  1.分析“槛菊愁烟兰泣露”,从“愁”和“泣”可以看出作者对菊和兰的人格化,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入进客观事物中去了。那么要追问的是,为什么用的是“菊”和“兰”这两种植物?要知道,如果只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用别的植物也是可以的! 
  明确: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