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00字。
《看社戏》学案(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艺人形象的分析与对观众心理的了解,把握豫剧所依托的文化环境。
2、通过跟文本作者的对话,了解艺术的真谛,并借鉴作者成功的写作经验。
3、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学习他们的可贵精神。
二、知识链接:
1、王英琦女,当代著名散文家(一级作家)安徽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出版过《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等十七部散文集。早年写过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由西影厂拍摄)。散文曾获全国及省级奖,曾被介绍到日本、印度及欧洲诸国,并被新出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等书列为专章介绍的中国少数几位重点散文家之一。创作上多年来坚持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注重散文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及自我完善,提倡人格与世界对话。在报刊多次撰文谈到中国文学的弊端。呼吁文学应向多学科交叉渗透,散文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美文观,向人类文化的多极性、高阶美发展。注重散文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及自我完善,提倡作家用整体人格与世界对话。
近年又专攻太极拳、内丹功,曾获第六届国际太极拳联谊赛一等奖与风格奖。被《文学报》、《文摘报》等报刊誉为“中国第一个有武功的女作家”。人生格言:为人性的纯洁、自由而奋斗!
2、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3、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三、阅读导航
(一)在城市文明和流行文化成为主要话语的今天,古老的社戏、乡野的人群似乎就成了一个落伍的符号,其实,他们不仅是我们文明的根源,也是一个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所在。在物质最贫瘠的地方,也有精神的光芒,也有对真善美不懈的追求。我们要调整目光的高度,关注他们,学习他们,还要进行文化的反哺。且看王英琦给我们带来的底层人民的艺术和人生----《看社戏》。
初步感知
1、整理字音
2、整体感知课文,思考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岗河村。
(2)发生在什么时间?阴历九月十五赶庙会前后的每个晚上。
(3)社戏一共有多少场?其中重点描写了几场?15场,其中重点描写了3个场。
(4)故事里涉及了哪些主要人物?“我”、周围的观众、艺人。
(5)看社戏时,“我”和周围的观众关注点有什么不同?周围的观众只是看社戏本身,而“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第10节),“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到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第18节)。事实上,本文写的主要也是“看戏和做戏的人”。这样,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主要就来分析这两类不同而又有联系的人——观众与艺人。
二、分析艺人形象
1、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个艺人本文主要写了艺人们什么特点?在文章找出相关语句再分析。
一是对艺术非常虔诚、执著。
有关句子:“那武丑的翻筋头,却每令我心悸发怵……却也是能贴台边儿稳稳地刹住,险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来”(第11节),“但见她翻过青龙战袍,耍过一阵大刀后,竟直逼老生大骂而去。老生被骂得连连败退,无以招架,终于逃向后台去。我感到大欣慰……”(第12节),“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第1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