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撰写人:枞阳县金社乡 潘国超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设想
    通过对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1.补充注音 榭xiè
   2.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慨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思想。
    3.思考问题:
   ①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仄声韵。
    ②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研习新课: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