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庄子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3.赏析本文精巧的构思,奇特的想像,以及借寓言形式、综合多种论证方法,阐述深邃思想的写法。
4.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说理形象化的语言特色。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是怎样的“自由”呢?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能够窥见其中的点滴。
二、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1.范读全文前,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蜩与学鸠笑之
斥鴳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2.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
4.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