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传统文化类型(转贴)

首先,传统文化类型是各种文化形态体系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人类不同群体在历史上共同参与的结果。斯大林曾指出, 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共同的语言及表现共同心理的共同文化,才成为民族。一种表现共同心理的共同文化之所以为一个民族所必需,是因为它有民族认同的巨大价值。那些体现出民族特质的语言、习俗、伦理、道德、宗教、建筑、制度等社会文化,是一种历史遗产,有着独自性和完整性,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后形成了一种文化形态,即文化共同体。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自成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个包含多民族文化系统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华夏族或汉民族文化系统最为完整、发展水平最高,一直居于领先、主导地位。
  其次,文化类型是指各种文化形态体系中最有特色、最能体现一种文化本质属性的特征,而不是指它的全部特征的总和。文化的范围甚广,有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学者张岱年、程宜山认为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 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一是思维方式,这是首要部分;第二层次是文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它既包括像哲学的著作、文艺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类的“物”,也包括科学技术物化形态的“物”,即人工改造过的物质,这是形态上的,是属于主属地位;第三层次是制度、风俗,是思想观念所凝结成的制度法律、规章教示等。
  传统文化类型要体现出该民族自古以来所具有的文化特征,而文化特征又由文化要素所构成,其中居多是不可离的文化要素。如中国殷周时期的分封制、井田制、贵族制、就具有“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则踬”(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的不可离关系。同一个文化系统中,那些相容且不可离的文化要素相沿己久,就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稳定不变的机制。从这个角度看,有人据此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类型的诸多观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类型
  中国传统文化内部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它们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雅俗之分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雅文化亦可称为士大夫文化或精英文化;俗文化亦可称为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
  1、中国传统雅文化。“雅”字, 是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雅诗”中套用过来的。雅是“正”的意思。士大夫文化是少数人的文化,它既有统治阶层的思想意识,也反映了民族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的要素。他们一般都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较好地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其思想文化比较系统、精致、深刻,书生气浓,文化思想趋于保守僵化,且具有较浓厚的空想色彩。在人生价值上,他们奉“重义轻利”、“崇德贱力”为人生之圭臬。
  我们以《诗经》为例。雅诗是中央王畿的声调,与地方土乐是相对称的。除些许小雅的个别篇章反映了劳动生活,如《无羊》赞美牛羊的蕃盛、《何草不黄》表现怨愤的情感外,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小雅与所有的大雅描写的是祭祀祖宗、社稷土地、记叙历史、征战斗争等内容。如记叙周族历史基本上以大雅为主,这些诗叙事性强,篇幅略长,句型整齐,讲究篇章结构,明显表现出士大夫文人撰写的印迹。从描写的内容方面来看,多通过追忆祖先的发迹经过来表现其神异不凡,颂扬其德配上帝、功盖天人的德行。其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叙述周自始祖后稷至武王灭殷的全部发展经过:《生民》写周的始祖后稷的发迹,《公刘》写远祖公刘率部族从邰迁到豳,并在豳州开荒辟地,建屋定居的经过,《绵》写文王的祖父从豳迁到岐山营建城郭宫室的情形,《皇矣》从太王、太伯、王季叙到文王伐密伐崇,《大明》从文王出生写到武王伐纣。这些诗大都是根据传说写出来的,叙事比较呆板、稳滞,缺乏细致的情节描写。
  2、中国传统俗文化。 俗文化流行于没有条件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的广大民众之中。俗文化包括农民文化和市民文化。中国传统的俗文化渊源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的“风诗”(160篇)。 风是“声调”的意思,国风就是地方声调、地方土乐,它们大都是民歌,产生于黄河中、下游及汉水流域一带,共有十五国风。其中绝大部分的风诗都反映劳动与生活,清新自然。如《豳风·七月》通过对劳动人民一年劳动情况的描写,展示了一幅悲苦生活的画面。又如《魏风·硕鼠》,不仅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愤怒情结,对非人生活处境的诅咒、怒弃,而且热烈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
  国传统俗文化通常将“富贵利达”视为最高的价值,民众心目中最崇敬的人物不是仁智合一的圣贤,而是努力过人、侠肝义胆的“好汉”。俗文化中常常贯穿一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仗义思想。如我们以唐代传奇为例,唐代传奇是唐代作家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中国以往把“释经阐道”的诗文认为雅文化或正统文化,而认为“不本经传”、“作意好奇”的小说是卑下的,贬称为“传奇”,是俗文学或市民文化。我国古代小说,从先秦两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到六期时期的志怪志人,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到了唐代,传奇的出现使小说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作为俗文化的唐代传奇,不少作品描写豪士侠客,有的仗义执言,为平民百姓“排难解纷”,如《昆仑奴》中的昆仑奴,《霍小玉传》中的黄衫客,《李娃传》中的李娃。他们“路遇不平,拔刀相助”,或者“慷慨解囊”,施财济困、救焚拯溺、扶弱锄暴。唐代为例,除以恋爱、剑侠为两种主要题材的传奇外,还有话本、词文、变文、讲经文、俗赋等。大多是口传心授成为口头文学。因有文人记载,故今天我们还能在古籍如《太平广记》、《敦煌藏本》中略见一二。
  中国传统俗文化的流行者,是一般民众,他们识字不多,甚至是文盲。其思想文化比较零碎、朴野、肤浅。但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劳动生产经验,故具有新活、实在、形象、生动的特征。如以唐代变文为例。唐代的变文是“俗讲”的底本,所谓“变文”是变易深奥的经文为通俗文的意思。这种通俗文是经文的变体,所以叫做变文,变化的体制,是从民间汲取来的,据学者胡士莹考证可分三种来源:一种是用一段散文和一段单韵文的形式相间写成的,如《目乾连冥间救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