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70字。
《枣核》教案
萧乾
教学目标:
1、 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2、 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
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3、学生的年龄、经历、情感与教材的距离,学生情感的调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歌曲《月之故乡》导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歌表达的意思呢?
明确:(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现在,我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正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依恋故土之情。
课文的题目是《枣核》也是线索: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
(二)第一步理解,对故乡的依恋,表现在枣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