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170字。
  高二年级校本材料:
  张然鲁宁联合高中
  孟子专题素材
  一、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
  二、孟子的思想核心:
  ★性善论: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了;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而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这种“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仁政观: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政治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此外,在孟子政治学说中还有“王道”与“霸道”之辨、义利之辨等。
  ★理想人格:
  孟子学说中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凡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道德观: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教育观:
  古人对于教育、教学方法,并没有严格地区分,有时是同时并举或互相混同、互相包容。孟子主张大致如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