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上)
一.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常识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的总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诗文应以秦汉散文与后世古文家的作品为阅读文本,诗歌应以唐诗宋词为鉴赏对象。
学生要过好文言阅读关,首先务必过好文言词汇关与句法关。其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尤为重要。它是读懂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最重要一步。每年高考试题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8—10个左右。所以,高考文言实词扩大考查面,注意古今意义的联系,是一个基本发展趋势。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离不开语境,无论是实词的读音还是词义、用法,均要依据实词所在的特定语境——上下文。这不能靠死记硬背,即使能把课本规定的340个实词一个不落地背熟了,不理解文意也可能判断失误。常见文言实词应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切实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二是学会根据已知条件推断词义,主要是以文解文,因文定义。
所谓“常见实词”,一是古今都常用,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如“因”、“造”、“道”、“谢”、“间”、“息”、“微”、“顾”、“发”、“幸”、“请”、“爱”、“卒”、“坐”、“引”、鼓”、“集”等。这一类常见实词尤应注意,因为在阅读中常会以今训古,弄出错误。二是指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如“厝”、“俟”、“朕”、“眦”、“罔”、“骈”、“敕”、“谒”等。常用实词至今仍缺少一个科学的量的说法,盲目地扩大或缩小词汇量,都是不利于落实该考点的做法。因此,在学习诗文时,应特别注意那些在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古今词义又有某种联系的文言实词,以及在一些名篇名句中经常亮相的实词。
怎样掌握这些常用实词?主要靠阅读积累,要结合文句具体内容,有血有肉地记。另外,要把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这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所以,还要了解文言实词的主要特点。
1.单音性 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但也有少量双音词,要注意不把双音词拆开,更不要把由单音词构成的短语(有的连短语都不是,仅仅是两个单音词相连)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2001年高考中“田单破熬”一段文字,除“反问”、“南面”等词,“垄墓”、“夷杀”等也是双音词,不必拆开解;而“使老弱女子乘城”一句中,“女子”则是两个词,即“女人和孩子”,不应看成现代汉语中的“女子”。
对文言实词单音性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把握古今异义的确切意义来实现的。在古今异义问题上出现错误,绝大多数是没有把握上述文言实词的单音性,将文言实词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因此,要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也有一些文言单音词,用法、意义和今天不大一样了,但往往被以今训古,错误地理解了。
例如:
(1)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因相与言救皇上之条理甚详。
以上三句中的“前进”、“烈土”、“条理”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显然不同,如果以今训古,那必定解释错误。
2.通假性 文言文中有用通假字的习惯,因而词也就有了通假义。据统计,现行中
学语文教材中共出现通假字180个左右。我们要树立一种意识,当遇到按一般意义讲不通的时候,要考虑从通假的角度求解。而解决通假字的有效方法是“以声求义”。通假字要按其本字的音去读音,按其本字的意义去理解。2001年北京春季招生试题有“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释为“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的一半,把钱交入官府”。“直”为什么可释为“钱”?因为“直”通“值”,即价值、价钱。如果没有通假意识,理解起来就有困难。这个“直”字在《促织》中曾出现过“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3.多义性 这也是文言实词学习中的难点。首先,最有效的是在阅读实践中积累,并且熟记典型例句,以句带词,以词带句,而不是像背字典一样去死记若干义项。
解答这类题的原则是:结合语境,分析筛选。多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词义是确定的,只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表现出多义性。词的多义现象是由词的本义经过引申或比喻形成的。一个词孤立地看是多义的,一旦进入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则只能表示一个意思。因而,只有正确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才能依据词的多个选项准确判定它的特定意义。“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