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000字。
诗文阅读的思维路径
周京昱
    第一,所谓“文学作品”,指高考阅读测试所考查的文学类文本,包括古诗和白话散文(严格说来,小说亦应包括在内,考虑到命题实际和本文篇幅,故暂且不论)。之所以将这二者对举,是因为它们在阅读和解题等一系列活动中有着颇多相互贯通之处。在我看来,诗歌是一首浓缩的散文;散文是一声放大丁的诗歌。将一首小诗料理妥当,便有望以此间的经验来料理,篇散文。
    第二,所谓“思维路径”,指高考阅读测试所考查的基本能力、基本方向。我以为,高考所考查的文学作品阅读,其实主要不是在考“文学”。理由很多,文学之所以为学,原因之一在于它的多元多义,永远琢磨不尽,而高考要区分人,若要保证有中国特色的大规模的集体阅卷不草菅人命,每一道试题的答案则必须“铁”,不能有太大弹性,此其一;作为基础教育,文理考生使用同一张语文试卷,故在知识背景和文化底蕴上试题不可能要求太高,更不能对文理考生“厚此薄彼”,此其二;高考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与其说考“文学修养”“文化底蕴”,不如说是考“思维意识”“思维品质”——再说得透彻些,是以“文学”为外.衣,考查学生调动必备的语文知识、原理,沿着科学的思维路径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上述两点“题解”浓缩成8个字,便是本文要表达的主旨,即“诗文互动,求思求解”。以上的话算是开场白。
    诗文阅读,难在哪儿?对当下的考生而言,我以为有三难:第一,作品难懂;第二,题目难懂;第三,难于作答。
希望本文鲤够有助于一些问题的解决。
 一、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怎样读懂一首诗或一篇散文?多读以增强积累,是真理,但太浪漫;须知人论世、了解背焉,是真理,但太专业(若题目牵涉,必有注释)。抛开上述不可控的因素,正确解读文本,有两种意识我以为值得大力强化。
1、整体竟识  
    即整合测试文本中诸多相关信息,对一首(篇)作品的思想、情感、观点做出正确判断。整体意识,说白了便是一种“合起来想”的意识。让我们先由诗说起。
    例1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首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  答案略)
解读先看本诗标题:“邯郸”,离家在外,客居他乡;
“冬至”,冬日最冷的一天(在外是天冷,在内是心冷);
“夜”,昼有所思,夜便有所想,某种情绪甚至魂牵梦萦;
“思家”,是表心之语。再看诗后注释:冬至乃“二十四节气之一”,是考生人人都知道的,本无须注;而冬至“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是很多考生不知道且一定要告诉所有考生的,意在提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道理。再看正文,“驿里”“家中”“远行人”等信息甚是分明。将标题、注释、正文的这诸多信息“合起来想”,则“游子思乡:的立意便很清楚。以此为出发点再去分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切均有了依据。再看一例:
    例2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