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意境
—关于诗歌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江西省抚州一中 黄月萍
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具有鉴赏诗歌的能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试验本第三册,安排了三个单元中外诗歌的教学,较以往的教材,诗歌的教学增大了容量,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老师常常感到诗歌难教,学生也觉得只学到一点诗歌常识,而不能形成分析、鉴赏的能力。原因是什么呢?我看,主要是对诗歌艺术的特征和规律了解不够。现试就诗歌教学中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予以分析。
一、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用康德的话说,即“灌注了生气的形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又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分属植物和动物,但组合在词中,成为三个意象,表现出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情绪。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和依据。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艾青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如艾青的诗《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 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望着海洋……”。这首诗中礁石的形象,贯注了诗人人生体验的真缔,象征了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诗中的“礁石”作为象征体,使作者的情思具体可感,整首诗通体洋溢着诗美的特质。
(二)比喻性意象。它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达效果。
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这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因此该句遂成流传千古的名句。
(三)描述性意象。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当然,描述不是客观的,而是渗透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绝句通过描述性的意象“空山”、“返景”、“深林”、“青苔”等渲染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气氛,其中渗透了作者追求自然美,以画意入诗的审美情趣的思想感情。
又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去历史遂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诗歌靠的是描述意象“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等,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灾难深重,表现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