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教案
课型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1、清本词的思路,体味作者精妙的构思。
2、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分析全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
1、体会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胸怀,学习他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日子,文人骚客也少不了吟诗为文以记,但凡作诗文咏重阳,大抵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多有凄凉之慨。在青年革命家毛泽东笔下重阳节所见所感的又是什么?板书:采桑子·重阳
二、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加剧,给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发生和坚持焉提供了条件。1929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胜利在望。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词作。
三、讲授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 解释词语 黄花 秋风劲 万里霜
3、引导学生讨论、赏析
(1) 第一句有何哲理?提示:这是一句带有大彻大悟意味的警句,出得非常的突兀,给人的出头捧喝之感,亦使课接下来的内容平添一般渺远苍凉之气,以自然万物的永恒写人生的短暂。
(2) 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战地黄花”分外香?提示:乐观的精神,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3) 下阕应如何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讲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通常人们也都能具备这样的感受和境界,但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味到的。这里的霜,不仅仅是“霜白”的意思,还是五彩斑斓,包括了黄花,叶红和各式草树,还包括了各种秋实和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
(4) 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提示:A、押韵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板书提纲:采桑子·重阳特点:富含哲理:人生易老天难老
情景交融:战地黄花分外香 寥廓江天万里霜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 掌握“舸”“峥嵘”“遒”“遏”“樯”“天堑”等词语。
2、 通过诗歌的形象和创作背景理解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学习鉴赏诗歌的用词。
4、 学习描述诗歌的意境。(口头的,书面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沁园春·长沙
一、导入
齐背《沁园春·雪》
让学生复习理解并赏析,归纳欣赏要点,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
2、领悟(由景、物、事到情、理)
3、鉴赏(用词、修辞、表达技巧)
4、表达(运用相关术语表述鉴赏结果)
二、听读
掌握生字词
三、朗读
四、参照预习提示注解,理解创作背景
补充
1、 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
2、 毛泽东曾就读于长沙师范
五、根据《沁园春·雪》的思路与层次,尝试理清《沁园春·长沙》的思路层次,并分析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六、赏析上片(讨论)
1、 起句交代了什么内容?“独”字写出了怎样的情境?是否表示橘子洲头的清静与人少?
2、 一个“看”字领属到哪一句为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这幅画面的?哪些词语具有表现力?“一切景语J情语”这幅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不写“落叶”“枯草”之类,你能联想到哪些写秋的诗句。)
3、 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一派绚丽的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
4、 朗读
5、 口头描述上片的意境。
七、赏析下片
1、 朗读
2、 “携来”句与上片哪一句呼应?诗人展开联想,想到了什么?“曾”“忆”二字的表达作用是?
3、 作者回忆以前的时光是为了什么?
4、 如何理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八、总结全词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九、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