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2010届高三诗歌鉴赏限时训练试题
分类:
语文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版本:
人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54 KB
评级:
时间:
2009/11/9 10:36:21
下载:
本月:1 总计:329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约10970字。高三诗歌鉴赏限时训练试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
①荆:是今天湖北省。
②吴:是今天江浙一带。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3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分)。
(2)“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2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2分)。
【译文】
荆州和东吴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之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为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由此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诗开篇既未点题意,也不叙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意同“天涯若比邻”,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往往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胸怀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着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转到正题上来,语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全似信手拈来,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还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鲜明对比。阔大者愈显阔大,渺小者愈显渺小。因此而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极为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远去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纵目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铺垫充足,结句点破,水到渠成。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诗人怅然远望的送别之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颇富神韵。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①。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释】①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3分)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战乱图景。(3分)
(战乱图景,2分;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1分)
(2)最后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1分)以“一”与“万” “荣”(成)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1分)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一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1分)
【赏析】
作者用这一句来感叹战争的悲惨无情,也是借此讽刺一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
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①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灞原:即灞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②致此身:这里指身体为国家效力。
(1)本诗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解析]本事写了灞原、大雁、落叶、树、寒灯、人、空园、白露、孤壁、野僧等意象。
首联描写了风雨刚停下来的秋天傍晚,在灞上的原野上,大雁一群群急急飞过的画面;通过二、三联的环境描写,借助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孤壁、野僧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独处他乡,孤独落寞的处境和心境,(2分),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2分)。
(2)本诗表现了诗人一种孤独的心情,请具体阐释诗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4分)
[答案解析] 首先写萧瑟的秋气,营造了一种低沉的情感氛围;接着写落叶飘飞,诗人对寒灯,默默沉思,以显一种凄凉孤独的心境;然后用烘托手法,强化诗人处境的孤独;最后直抒胸臆,道出了怀才不遇是苦境和晋升希望的渺茫。此诗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使诗的感情一步步升华。
【诗意概说】A.从情景关系角度看,是触景生情:诗人异乡羁留,见落叶而思故乡,对寒灯而觉孤独;B.从炼字的角度看,“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C.从句法的角度看,属于名词叠加句法(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增加了意象容量,在简短的句子中,把诗人的孤独流落之感,既高度凝练、又十分充分地表现了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总论ppt 通用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ppt 通用
盘点古典诗歌鉴赏知识,明晓高考复习解题策略 通用
高考复习考点突破:第四章古代诗歌鉴赏ppt 苏教版
育星教育网2010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7)古代诗歌鉴赏..
育星教育网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7)诗歌鉴赏 人教..
2010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模块二:诗歌鉴赏ppt 苏教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ppt10 通用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ppt 通用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ppt2 通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