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480字。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
  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二、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
  的段祺瑞政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
  军,日本帝国主义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
  国,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中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
  威,在段祺瑞政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卫兵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
  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参考注解①。)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他们的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
  徒”,并且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
  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
  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
  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
  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
  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学生思考:课文七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三、四、五节)
  2.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  
  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第一、二节)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   
  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个“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让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第三、四、五节)的思路
  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  
  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第六、七节)的思路
  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 
  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