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37张,同时配有每则感悟材料,注重传统文化教学,真正体现“经典研读”的教学要求。
《论语》十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真正的君子吃东西不求吃饱。意思是什么呢?不贪求享乐,不贪求那些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只要能够吃,能够维持生命就行了。“居无求安”,就是不求住得多安适,多舒服,不要求多大的房子、多好的床、多好的沙发。“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就是勤奋地做事,慎于言就是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儒家崇尚多做、少说。你多说就是“巧言令色”,就“鲜矣仁”。“就有道而正焉”,“就”是靠近的意思,靠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用他们身上的美德来匡正自己身上的过失,看他哪些做得好,哪些是自己没做到的。“而正焉”,进而去纠正你自己,匡正你自己。“可谓好学也矣”,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啊。这是儒家对人的要求:重仁义,而轻视物质生活的享受。现在的人,读书也好,做学问也好,绝大部分是为了住好房子、坐好车子,为了吃好的、穿好的,为了享乐,道德无所谓,但求物质生活过得好。而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不贪求荣华富贵的,只求完善自己的道德。
孔子最赞赏颜回,为什么呢?因为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什么意思呢?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一个破陋的房子里边,人家都忍受不了这种生活,而颜回却自得其乐。这就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为政》篇里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颜回很少说话,孔子跟他说了一天的话,颜回都是“嗯,对,是这样……嗯,很好……嗯,太对了……”“无违”,就是不说一句和老师不一样的话;“如愚”,表面上看像傻子一样,但是“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退下去,他把我讲的全部身体力行,用在生活当中,而且做得比我说的还要好。这是不是“敏于行而慎于言”啊?“就有道而正焉”,孔子是有道的人,颜回亲近孔子,按照孔子的德行来修正自己。颜回达到了孔子所崇尚的这种儒家的追求,所以孔子最喜欢颜回。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为什么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
“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教人建立“信”?因“信近于义”,义者相宜也。这“义”字上表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我们要注意“仁义”两字,“仁”字,凡是博爱、慈爱都叫“仁”,世界各国文化,都有“仁”的同义字;但中国的“义”字,英文、法文、德文,任何一国文字中都没有同义的字。只有中国文化中才有的。这个“义”字,有两个解释,儒家孔门的解释讲:“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如“时宜”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墨子的精神——“侠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中国人有这个性格,为朋友可以卖命,我们中国人这种性格,有时候比儒家的影响还要大,为了朋友,认为这条命该送给你,没有关系,帮你的忙给了你,其他民族也有这种精神,可是没有这种定义。我们有这种文化,而且过去中下层社会普遍存在。这很重要,尤其一个国家在变乱的时候更明显,在抗战期间就看到,老百姓为国家民族牺牲的精神,非常伟大,就是中国文化的表现。有人说这是儒家孔孟思想影响的,并不尽然,其实是《三国演义》等等几部小说教出来的。所以中华民族能够有忠义之气,这是我们民族的特性,特别的长处,所以我们负责教育的,要留意这类问题。
这里“信近于义”的“义”,与墨子的“义”字,有相同之处。人为什么守信?
答应的话,一定做到。所以我们历史上有著名“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论语》中的子路也是这样的人。“言可复也”,守信的人,不可讲空话,因为“言可复也”,讲了话必须恢复。什么是“恢复”?就是讲了的话要“兑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貌的当中要恭敬。所谓恭,就是内心对事情的庄重认真,并不是看见人敬礼就是恭;虽然不敬礼,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那种无限关心的神态,不说出来就知道。所以人恭敬不恭敬,表面态度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事。因此恭敬就是礼。人与人为什么要恭敬?“远耻辱也”,免得招来无谓的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就是动机,中国文化:亲亲、仁民、爱物。“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这个问题,将来会讨论到,中国文化中两个观念是由道家出来的,一个是大公无私,一个是绝对自私,两种极端思想,对我们而言都做不到的。而儒家则主张有限的自私。)举个例子,如果大家没有衣服穿,我弄到了一件,先给我的父亲穿,父亲穿了给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时,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