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10字。
专题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撰稿人:王科
【考纲要求】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修辞格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并明确规定了江苏卷考查的常见的修辞方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这一要求提供给考生的信息有三点:
1、注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
2、“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指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六种;
3、“正确运用”是指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解题策略。
这三点中,一是属于命题的原则,据此可知复习不能只停留在明确术语上,更要注重应用;第二说明考试范围,复习应主要抓以上六种修辞格;第三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掌握一定的运用策略。可见,建立修辞格的知识网络是灵活运用修辞格的基础。
【学习目的】
1、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
2、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学习重点】
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用修辞的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研习考纲重难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复习,应从下述三方面着手:
㈠熟悉六种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限定考查六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六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 (作比较)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表猜测)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列举)
⑶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四周的山把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⑷比喻的注意点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用“子曰诗云”代四书五经之类)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用“华尔街”代美国垄断资产阶级)
⑶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⑶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⑵对偶的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其次是特别注意和强化易混修辞格的辨析:
⒈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⑴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⑵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⒉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
⑴借喻重在比方,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不能换成明喻。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例①“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例②“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⑵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⒊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⑵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⑶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
再次不能忽略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往往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形式可以分为套用、连用和兼用三种:
⒈套用——一种辞格里面包含着别种辞格。例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排比中套用暗喻)
⒉联用———个语句中连续运用几种辞格,既不彼此相融,也不互相包含。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连用了引用、比喻)
⒊兼用——一种修辞方式又兼有两种或几种辞格。例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对偶、夸张、比喻)
㈡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培养运用修辞的能力。
明确六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六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下: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⑵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而培养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还应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语境分析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㈢提高思维能力,加强修辞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研究解题新思路
一、命题特点
1、高考着重考查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
2、多与其它表达方式结合
二、命题方式
1、主观表达题(综合表达能力):就是提供语境,运用修辞方法造句、仿句及变换句式等,还可以与连贯结合。与这类题结合起来的考查的最多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对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这一类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形式,估计在2010年的高考中还会重现。
2、在现代文大阅读中考查修辞方法,多是考查其表达效果
做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在答题时必须点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回答它的表达作用。
3、在诗歌鉴赏中考查
多是判断所用的修辞方法和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三、高考考场体验
1、(09江苏卷)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5分)
示例:
a、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b、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c、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解析:本题要求比较宽泛,内容上抓住“生命”“自然”某一方面,情感上体现“感悟”和“思考”,形式上要落实“排比手法”和“不超过30个字”两项要求。写作时要注意主题应积极向上,排比各句内容不能交叉。)
阅卷组组长吴锦说:“很多考生对什么是成分排比、句子排比的修辞根本不清楚。”
2、(07江苏卷)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而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
要求:(1)切合原意;(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
答案 示例:(1)不要让“○”字到处漂泊,让它有“籍”可入,有“家”可归。(2)“○”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期盼着回到母亲的怀抱。(3)“○”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盼望回到自己的家园。(4)无家可归的“○”字,盼望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
解析 要求运用生动形象的句子,可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切合原意。
3、(07江苏卷)“迎奥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考查了对偶这种修辞手法。
4、(09年辽宁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两个对象,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来表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
答案略。
5、(09年海南、宁夏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答案略。
解析考查仿写。例句是“……的……,是……的…………的,把……”的句式,修辞上采用了比喻、拟人和夸张。仿写追求“形似”这只是其表,追求“神似”才是其根本。考生仿写时要注意首先要在句式上、语气上、修辞上、风格上与例句保持一致。
6、(09年全国卷Ⅰ)仿照下面的实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
答:
答案技艺是捡不来的,有无水平,看你怎么锻炼;成就是抢不来的,有无功业,看你怎么勤奋;荣耀是是哭不来的,有无地位,看你怎么拼搏。
爱情是买不来的,有无真心,看你怎么灌溉;幸福是购不到的,可否如意,看你怎么呵护;永恒是唤不出的,能否长久,看你如何浇铸
解析主要考查仿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仿写的三个句子,意思要前后相联,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内容积极健康。注意例句形式“…是…,有无…,看你…”,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有选择的表达意味,“工作”“业绩”“前途”有递进。
7、(09年全国卷Ⅱ)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金钱不必车载斗量,够用就好;友谊不必甜言蜜语,真诚就好;人生不必惊天动地,踏实就好。
答:
答案略。
解析仿用句式要注意例句形式“…不必…,…就好”,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注意相关性。这是一道仿句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D。做这样的题,要找准句式,化仿句为填空,仔细申准题目的隐含条件,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反复斟酌修饰词语。仿用句式要注意例句形式“…不必…,…就好”,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注意相关性。
8、(09年重庆卷)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答案尊重别人所以不狂妄不狂妄所以有修养尊重自然所以不胡为不胡为所以有理性
四、课堂小结:
高考的命题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重综合的趋势。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即不在修辞术语上的纠缠,而要明确各类修辞
的特点,理解各种修辞方法不同的表达效果。只有掌握了这六种修辞方法的要点才能在语言表达时灵活运用。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专题讲义。
2008年高考题
1.(08湖北)学校筹办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专刊,请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分别含有“点燃激情”和“传递梦想”的字样;②每句字数在15~25字之间。
上句:
下句:
答案 示例:点燃激情看激情的火焰驾祥云登珠峰照耀千山万水
传递梦想愿梦想的金凤载和谐伴嫦娥飞越四海五洲
解析 该题有两项要求,对形式、内容、字数已作了限制,注意答题时要符合要求。
2004~2007年高考题
1.(07江西)以“走进考场”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表意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排比,不少于50个字。
答:
答案 示例:走进考场,面带微笑,心中张开自信的风帆;走进考场,调整呼吸,心中惟有搏击的斗志;走进考场,扫视试卷,笔下奔涌汩汩滔滔的憧憬。
解析 语言连贯得体,使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意要相对完整。
2.(07全国Ⅱ)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图案,寓含“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之意。请以“祥云与奥运”为内容,展开想像,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答:
答案示例:你是轻轻风儿,我是朦胧纱;你是飘浮祥云,我是和谐中华。盼呀盼,你———奥运,终于到我家,熊熊火炬,友谊共升华。
解析 答案内容要符合要求,抓住“祥云与奥运”这个话题,体现出“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之意,修辞方法要使用恰当,表达要顺畅,不要超字数。
3.(07广东)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
答案 (1)篮球:刹那间,只见他右手抓住篮球,一个箭步,然后如大鹏展翅,腾空跃起,以千钧之力将球稳稳地扣入篮筐。
(2)田径:东方神鹿王军霞像离弦之箭冲出了对手的“包围”,她将里贝罗们一一抛在身后,在万米跑道上展现了万米红霞。
解析 这个题目命题新颖,既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又富于想像力与创造力。答题时要做到根据图形所揭示的比赛项目,紧扣动态特征,联系现实生活,展开丰富想像,要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语言通顺,注意字数限制。
4.(07湖北) 右图是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节徽。该图案以编钟为主体,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体现了举办地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下方的波浪既是象征湖北云梦水泽地域特色的传统云水纹饰,又是象征吉祥如意的祥云,形似一个横着的阿拉伯数字“8”。中间的圆形图案是中国艺术节节徽,是每一届艺术节设计节徽时必须采用的。请结合节徽图案的含义,为“八艺节”主会场拟一副对联。平仄不作要求,不超过30字。
答:
答案 祥云朵朵 楚韵荆风迎宾客
编钟声声 高山流水觅知音
解析 注意抓住两点:①节徽图案的含义,②对联张贴在“八艺节”主会场。
5.(07浙江) 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 )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答案 B
解析 对联题,不仅要考虑形式上的对仗整齐,更要注意同实际的联系。本题着眼点有二:一是贺老师70岁寿辰,二是评价老师(或业绩,或风格)。A项能体现贺寿,但“花甲”一词指60岁,与题干中的“70岁寿辰”不符;C项评价风格、业绩,未体现贺寿,与主题偏离;D项也未体现贺寿。
6.(07江苏) 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而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
要求:(1)切合原意;(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
答案 示例:(1)不要让“○”字到处漂泊,让它有“籍”可入,有“家”可归。(2)“○”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期盼着回到母亲的怀抱。(3)“○”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盼望回到自己的家园。(4)无家可归的“○”字,盼望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
解析 要求运用生动形象的句子,可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切合原意。
7.(05辽宁)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的,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了发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答案 B
8.(05浙江)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答案 C
9.(04全国Ⅰ)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
祖国江山好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答案 第一题示例:①树一代新风 ②大地气象新 第二题示例: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10.(04全国Ⅲ)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爆竹声声脆
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习惯随旧岁离去
答案 第一题示例:①祖国日日新 ②神州面貌新 第二示例: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11.(04广东)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答案 丹霞南华梅关皆为粤北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