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8780字。陆川县中学2008-2009年高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测试题(满分100)
  一、基础知识及其应用(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哀悼(dào)   上溯(sù)      蜕变(tuì)          安土重迁(chóng)
  B  瑕疵(cī)       敷衍(fū)        解剖(pōu)        根深蒂固(tì)
  C  诅咒(zǔ)     矫情(jiáo)   俯瞰(kàn)          弹冠相庆(guān)
  D. 濒临(bīn)      愤懑(mèn)       慰藉(jì)           肆无忌惮(d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厘定   编纂  朝三暮四  直接了当       B.兑现  国粹  心悦诚服  冠冕堂皇
  C.真谛   降格  遗世独立  与世常辞       D.排场  发详  愤世嫉俗  纷乱至极
  3.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听说连一向__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
  ②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__精神文明的高超。
  ③想无名而终于有名,其原因大概因为历史需要__清高的样板,而这类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完成。
  ④陶渊明归隐田园,以“力耕”谋取“衣食”。这种情况与富贵绝无__,在古人心目中乃成为纯正的清高。
  A.执迷    审察    树立    因缘          B.执迷    审察    竖立    姻缘
  C.直迷    审查    树立    姻缘          D.直迷    审查    竖立    因缘
  4.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从抽象的道理上说,清高与市场经济       是绝不相容的;     实际情况     使人感觉到清高概念所包含的某些内涵,其价值趋向不仅未见疲软,       坚挺之势,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正反互补思想的奥秘。
  A.一定    且    又    反有        B.几乎   但   却   反有
  C.几乎    且    却    却有        D.一定   但   又   却有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陪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甘情愿,恭颂太平的盛世。
  B.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C.这家伙办事毫发不爽,小气极了,你指望他帮助你,门儿也没有。
  D.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坚决舍弃个人利益,决不应该畏首畏尾。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巴尔扎克葬词》是雨果在安葬巴尔扎克的现场宣读的这篇文章。
  B.鲁迅是我国现代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创作颇丰,一生著、译作品近千万字。
  C.本杰克•富兰克林这个名字对中国青年并不陌生,他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 
  D.在《灯下漫笔》中,从一件生活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迅的杂文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灯下漫笔》的出处《坟》即是鲁迅先生的前期杂文,前期杂文还有《热风》等。
  B.“二十四史”从《史记》《汉书》起,至《明史》结束,共24部正史,全部采用纪传体例编写,其中有通史,有断代史。
  C.雨果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是宋朝的林逋,因为隐居在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以种梅养鹤自娱,故得名。
  8.根据文意,下面语句排列正确顺序的一项是(                 )
  ①也就是说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未降低。   ②在人们心中影响很深。③但由于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   ④在当代,清高曾经长期受到批判。⑤因此虽然批了,却仍然没使许多工作的观念真正转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④③       C、④③②⑤①       D.⑤②①④③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段后的练习
  (一)“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 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