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8张。在感知诗歌的基础上突出诵读指导。含配套教学设计,约4390字。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学设计
深圳市石岩公学赵东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及其时代背景。
2、能力目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诗歌意境;理解诗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诗歌语言,品读诗歌情感,理解诗人形象,赏析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难点:评价诗人的生活态度。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就作者的生平事迹做一个简单的收集整理、查阅分析。对作者的生活态度有个大体了解,同时收集所学过的有关作者的诗文,体会概括作者诗歌的感情及诗歌所具备的独特个性。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沿袭了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传统,进入官场,在己经官场黑暗以后,他选择了归隐田园,种豆、采菊、饮酒、赋诗……他就是——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
二.走近陶渊明
1.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平等,没有压迫。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热情好客,淳朴。
提问: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学生回答)
(参考)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
2.说说陶渊明
长袍宽袖、饱读诗书的你,抱着匡世济民的热情踏入官场,但是冰冷的现实给了你无情的打击。没有人理会黎民百姓的疾苦,周遭里膨胀的私欲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你想离开。但你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你极力抓住每一个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每一次希望都以失望告终。没有哪一个权贵真诚接纳你,除非你甘做幕僚,为他们争权夺利出谋划策,可你怎么肯低下那高贵的头颅?整整十三年,你坚守着志节,如风霜中的一朵黄菊。在彭泽令任上,你不肯阿谀奉承,“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愤然辞官。污浊的官场被你抛在身后,清新的田园迎面而来。
3.前人评价:“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苏轼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三感知陶渊明(初步感知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