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40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澄海实验学校 杜少红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前我了解了一下,知道同学们都做了预习了,真好!那么,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在谈什么问题吗?
生:(大部分齐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这是一个问题吗?
生:(一两个说)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师:说得好!这话在课文什么地方?
生:第一段。
师:同学们把这一句子读一遍。
生: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师:这是这篇议论文的论题,论题,即一篇议论文要论述的问题,话题。那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呢?
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对,文章的标题即是论点。
(学生对论题、论点总是区分不清,这里老师有意识让学生分辨。)
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吗?
生:“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课文的话)
师:对,它出自哪里?原文是什么?
生:《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格物致知精神就是什么精神?
生:实验精神。
师:为什么作者如此重视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精神?(生不能回答)那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课本找答案。
(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
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因为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师:在那一段知道这一点?
生1:第六段。
师:你能够抓住关键句理解课文,很好!
生2:作者觉得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师:所有的中国学生都这样吗?
生2:不是,是大部分这样。
师:作者用什么词?
生2:“大都”。
师:对,这词去掉意思就不同了。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