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三年九月,我们开始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编制的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写在单元前的亲切的话语、新颖的课文内容、精美的插图、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以及课后的研讨和练习都比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的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教版的教材就体现了重视人文教育、文化熏陶和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尝试。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验,我们欣喜的发现:全新的课程理念,新型的学习方式,崭新的评价标准,使我们焕发出了教学生命的张力,800名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现在我就谈谈我们在课改实验中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 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转变是推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我们认真学习"课标",建立起了新的教育理念。我们一致认识到进行改革,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首先要转换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合作的的探究者,良好探究氛围的创造者,学生探究活动的观察者和服务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CEO(首席执行官)。打个比方,过去,学生手中都拿着待点燃的火把,等着老师给自己火种;当今的时代,应该是老师与学生都执有燃烧的火把,老师的任务是引导众多的火把一起放出光和热。学生对教材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对此应积极鼓励,多方引导,使课堂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和谐平等的氛围。为此,我们非常重视教研活动,我校规定每位教师每一学期上一节"研究课",研究教学方法,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提高,创设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走进学生心灵。例如前几天,在我们开展研究课活动过程中,一位老师在讲安徒生的《丑小鸭》这篇童话时,老师一开始把丑小鸭的形象定位在"不安于现状,勇于追求美好的生活"上,可一位学生却大胆质疑,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认为丑小鸭并不是一直都很勇敢、不安于现状。他从课文中举出例子:当丑小鸭被鸡、鸭欺负奚落时,它都忍气吞声。老师显然没有料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短暂的沉默后,老师对他的大胆质疑表示赞赏。其他有不同见解的学生从中得到了鼓舞,纷纷站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一堂本来已有定论的课在学生的挖掘、钻研、讨论中显示出了前所没有的深度, 闪烁出旧教材中从未有过的火花。几乎为老师所忽略的作者极尽曲折的文笔及构思的巧妙,此时也一步步显露出来。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探索,找到了更多的宝藏。知识的收获还在其次,自信心的大大增强才更为难得: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得更好,甚至超过老师。相信这一份自信能伴随学生走得更远。同样,假如在第一位同学质疑时,老师就用自己的定论压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结果一定是"一言堂",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思考的价值,老师也感受不到师生和谐交流的乐趣,离开了老师,学生还能走多远?相信这两种做法背后的教育理念,孰优孰劣,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种和谐的氛围在我们的课堂上随时可见,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 改变独立竞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活动,协调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自主"即主动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质,主动接受外界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识的意义。探究性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研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途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大大减少,用我们校长的话讲"讲满了四十五分钟的课,必然是失败的课"。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课堂上我们力求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习作由学生点评。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赏析课文时,我们常常设计这么一个环节:本课中你喜欢哪一个段落,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