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诗歌的朗读。
课时:两节。 课型:讲读课。
教学设施:多媒体电脑网络;《沁园春·雪》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朗读诗歌。
第 一 课 时
要点:1、分析上阕,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上阕的朗读。
教学内容与步骤:
引入、显示课题。
引入:(开启电脑,进入“汾中语文”界面,以“梦中人”的音乐作背景)在初一时,我们学过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笔下,冬天的济南是一块温晴的宝地。而毛泽东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写的不是某一处的景象,而是整个北国大地的壮丽雪景。其气势更磅礴,气魄更宏大。
边说边演示课题(老师操作)。
体裁和题目分析:体裁:词;沁园春:词牌;雪:题目。
背景介绍:(由老师操作电脑介绍)
文字内容:《沁园春·雪》写于是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上阕分析。
电脑进入上阕分析界面(老师操作)。
请一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
分析前三句。
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
要点: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老师操作电脑演示)
2、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先总写,后分写。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分析分写部分。
1、“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老师操作电脑显示)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可等豪迈。
分析“长城”、“大河”几句(老师操作电脑显示内容)。
(1)“惟余莽莽”的意思是:只剩下白茫茫的一遍。
(2)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