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几点思考
广东省鹤山市纪元中学 郭悦欢
近两年,笔者有幸到各地及本校听了好几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比赛课,确实是大开了眼界。无疑,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信息化对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和促动。把信息技术与网络引进课堂,可以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把有限的课本内容扩展到无限的网络空间。像鹤山一中符老师的那节《雁群翔空》,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媒体的出奇制胜,课堂气氛空前活跃。然而,在赞赏之余,也不无遗憾。经过几节课的观摩,笔者发现相当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课型并未真正把握,虽然课堂上不乏大量的视听材料,学生也能根据老师预先的设计上网查查相关的资料,但总觉得上网只是对此课型的一个点缀,特别是相当部分学生由于电脑操作的不熟练,拿着鼠标却对不准位置,找不到老师要求查找的内容,于是,网络只成了一个形式而并未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也达不到真正的整合。
我想,要上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首先要对此课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关于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国内许多教育技术专家给了定义,但是都不太容易理解。我们这里浅显地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解为“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它学科的教学”。 其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没有那么神秘,它就在你的身边。凡是在教学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都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比如,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工具制作和演示课件、使用教育资源库查找资料、用Word编写教案和试卷、用Excel统计学生成绩、用智能组卷系统命题组卷等等,都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就像教室里的粉笔、黑板一样成为教师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工具。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教学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程,图、文、声并茂。在课堂上由电脑充当教师,将老师难以说清和在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知识,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有利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然而,要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整合,除了老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电脑知识过硬外,我想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选准整合对象,慎防面面俱到
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这充分说明,以人机对话和视听为主要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然而,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否需运用多媒体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的形式来体现,也不是所有的内容用多媒体来教学就一定会比传统的模式来教学更高一筹。有时“画虎不像反类犬”,会弄巧反拙的。又如符老师那节《雁群翔空》的引入,由录音媒体朗读蚁群在火中求生求存的故事,大屏幕上则由此至终都展示同一幅熊熊大火的动画并配上相应的故事文字,我觉得这反而抑制了学生听故事时的想像空间,那团大火也显得生硬。笔者认为,这个故事若只是由老师绘声绘色讲述,最多加一段适合的背景音乐作衬托,反而更能吸引学生,学生也更容易进入故事的情境氛围。再如,有的教师上鲁迅的《故乡》时,先播放费翔的《故乡的云》,可以说是牵强附会。我们制作课件前,首先应考虑课件的教学价值,即这堂课的各部分内容是否处处都有使用课件的必要,如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有必要用声像凌驾在文字之上。2000年起用的新教材高一第二册语文第一单元编入了几篇科普说明文则比较适合与信息技术整合。例如《神奇的极光》、《空间和时间的旅行》,学生对这一类的文章虽感兴趣,但限于知识面的狭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