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国抒情诗的意境创造
莲塘一中 杨刚华
提要:本文首先从意境概念的来由出发,由此生发开去,谈了历代学者对于“意境”的看法,从而归结自己对于“意境”的独到见解。接着从六个方面,谈了中国抒情诗歌意境的创造。六个部分彼此独立而又形成互补关系,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如何进行意境的创造。最后笔者做出总结,首尾呼应,使论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关键词:意境 境界 情 景 情景交融 虚 实 虚实相生 移情 抒情
点评:作品对中国抒情诗的“意境”概念进行了独到的研究与探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全文对“意境”作了六个方面的剖析,举证详实,论述清晰,层次分明,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并对中国抒情诗的进一步研究做好了准备。这是一篇颇具见解的好论文。(指导老师:邱文龙)
“意境”一词,源于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所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学者对于“意境”一词也多有阐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①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专辟“取境”一章,提出“境”字,即“诗境”,说诗要取境。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即形似的境界),二曰情境(即思想情感的境界),三曰意境(“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②的境界)。当然,他提出的“意境”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自此之后,古代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③的观点;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意境”描绘为“意象”④;清代王夫之又把“意境”概括为“情景”。直到近代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源远流长的“境界”说,深入全面地探讨了“意境”的含义,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他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他还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⑤
其实,所谓文学意境指的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所谓“意”即作品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作者认识以及审美情趣等;所谓“境”,就是作品中的“意”转化为艺术力量后所能作用的最大艺术空间,以及这一最大艺术空间所能产生的全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