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了杜甫的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文言诗文,意在了解和吸收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对诗文中所含的应该被扬弃和否定的因素,比如《桃花源记》表现出的对美好社会的赞美和向往,《陋室铭》和《爱莲说》等表现出的文人孤芳自赏式的清高等,在今天都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反复诵读,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1) 读准字音。要读得清晰、宏亮,不容许有丝毫含糊,对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尤其要认真对待。
(2) 节奏鲜明。关键在于要正确地划分停顿,既要根据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疏密来划分一句话中的停顿(这种停顿一般极短,但能察觉出来),又要善于区分复句和分句后的停顿(前者较长,后者较短)。
(3) 读出一点语气。主要是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这四种语气。判断语气的根据主要是文意,也要看用了哪些虚词。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句,读懂课文大意。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4,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领会作者精巧的构思,掌握作品精致的结构。
5,.学习过程中一般问题力求自主完成,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主动和老师、同学合作,互相请教,相互研究,共同提高。

桃花源记
一.自主探究一二三
1. 重点字词大集中
⑴ 豁(huò) 然    阡陌(qiān mò)   骥 (jì)   怡( yí  )然

 ⑵ 世外桃源: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
 生活的地方。
缘:沿着。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落英:落花。 
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穷:尽头。 
乃:竟然。     咸:都。,   诣:晋见,拜见。遣:派。
2.背景资料全搜索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本文。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2. 文章结构巧图解
       发现桃花源       渔人甚   异



源      
进访桃花源       怡然自    乐



王    
国     寻找桃花源       遂    迷



二.课文全发散
1.整体感知
[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层次]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
[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缘溪行→ 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 山有小口→ 舍船从口入→ 豁然开朗→ 见渔人  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一停数天,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 →无问津者
2.问题探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