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浅谈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孙成霞
[摘要]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可以称为“三自” (即“自负”、“自卑”、“自私”)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用真情和真诚去管理学生,并应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适当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调整的方法。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自卑 自负 自私 教育时机 心理指导 自我评价 自尊心 集体荣誉感 自我调整  


心理健康的含义:就是指一个人的知、情、意、行协调统一,并以社会认可的形式去适应或同化,以取得内心平衡或内外平衡。精神病学者麦灵格是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1、完整统一的人格:正确的信念体系和世界观、人生观、责任感。2、自知力: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摆正自我的位置,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悲观失望。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学习竞争激烈,加之遇到社会生活的种种挑战,心理素质不同,心理承受力有差异,因而一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自负、焦虑、脆弱、逆反、人格障碍、不良情绪等等。据《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介绍,当代中学生,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在某市34所中学4696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中学生有心理障碍表现的有736人,占学生总数的15.7%,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作为教师,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做事没有信心,生怕别人笑话;有的却专门挑别人的缺点、毛病,去笑话别人;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从不考虑他人;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有的则异常活跃,常常不分场合过分地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有的则过于追求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