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350字。14  包身工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介绍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第二课时:复习字词、文学常识,接着与上一节课衔接,继续分析作者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采用分组包干的方法合作完成。
  第三课时: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分析课文多种修辞手法的效果。在引导学生品味分析时,教师可以作范例分析(比如最后三段),归结方法,让学生分析起来有方法、有依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对于她们的悲惨遭遇,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无比震惊,这是怎样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为什么会遭人欺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我们初中时是否学过同一类型的文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谁能帮大家概括一下这些文章的特点?(讲究真实,及时)与我们前面学的两篇短新闻有浓烈的抒情,有很强的文学性。
  归纳报告文学的特征:它以散文手法报道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报告文学还被誉为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二. 推进新课
  1.这篇课文很长,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2.本文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呢?能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句反映包身工的活动吗?
  3.这些是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在课文中哪些段落提供了背景材料呢?(8—11段。15—22段。35段)在引入这些背景材料文中是否有相关的语句衔接?( 第8段第1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  第15段,“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尤其是五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东洋厂对于这种特殊的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这跟第13段的最后一句衔接,因为它们都提到了“机器”; 34段:“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这应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4.和《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样,《包身工》每一段新闻事实都相应地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现在同学们4人为一小组,为四个时段所对应的背景材料各拟一个小标题,中心词必须是“包身工”,不得超过10个字。好,现在开始,限时3分钟。
  (包身工的来历;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包身工制度必将灭亡。)
  5.回顾我们这个单元学过的课文,作者所引入的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
  (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突出稿件的新闻价值。表达作者的观点。深化主题。)
  是如此,这些背景材料不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三.课堂小结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经纬交织,层次清楚。
  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场景;第二部分概括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并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课文的线索,了解了包身工一天的活动,那么这群包身工到底遭受了怎样的非人待遇呢?包身工产生的社会土壤是怎样的呢?
  板书设计
  新闻事实 背景材料
  一天的活动 时间 活动 横向插入 问题剖析
  四点一刻 起床 包身工的来历 
  四点半钟 吃粥 雇用包身工的原因 
  五点 上工 包身工制度的恶果 
  晚上六点 放工 包身工制度的结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过程,今天我们具体探究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生活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