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70字。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 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 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1、 翻译选段。
2、 整理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1、 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
2、 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并且引导学生要摒弃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二、解读选段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3. 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
(1) 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
(2) 天下归仁焉 归:称许,赞许。
(3) 请问其目 目:条目,详情。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5)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6) 樊迟未达 达:明白,理解。
(7) 问知 知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