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50字。
《富有的是精神》课堂实录
孙利苹
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内容提纲,把握北大精神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北大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领会北大丰富的精神内涵
一、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年迎新会上的演讲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创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之所以起到重大作用和产生深远影响,主要是因为北大发起并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校任教的李大钊和陈独秀率先向中国人民介绍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准备并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同样是在校任教的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而曾经在北大当过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则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光辉灿烂的新中国。北大的其他著名人物也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北京大学已经不单纯是一所大学的名称,而是一种红色的象征和标志——在民族危难时,北大发出了凄厉而高亢的呐喊;在文化运动中,北大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在革命浪潮里,北大诞生了抗争和战斗的伟人……
北大中文系作为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精英组织,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肩负着伟大、神圣而又艰巨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培养素质、学好本领、服务祖国,对于北大学生而言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尤其是新的世纪之交相对于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已经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从血雨腥风走向繁荣富强,中国的理想更加远大,中国的未来更加光明。作者正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层考虑,向新一代北大人语重心长地道出深情、寄予厚望、提供方法。
二.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的含义。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补充资料
北大之精神
蒋梦麟
本校屡经风潮,至今犹能巍然独存,绝非偶然之事。这几年来,我们全校一致的奋斗,已不止一次了。当在奋斗的时候,危险万状,本校命运有朝不保夕之势;到底每一次的奋斗,本校终得胜利,这是什么缘故呢?
第一,本校具有大度包容的精神。俗语说“宰相肚里好撑船”,这是说一个人能容,才可以做总握万机的宰相。若是气度狭窄,容不了各种的人,就不配当这样的大位。凡历史上雍容有度的名相,无论经过何种的大难,未有不能巍然独存的。千百年后,反对者、讥议者的遗骨已经变成灰土,而名相的声誉犹照耀千古,“时愈久而名愈彰”。
个人如此,机关亦如此。凡一个机关只能容一派的人,或一种的思想的,到底必因环境变迁而死。即使苟延残喘,窄而陋的学术机关,于社会决无甚贡献。虽不死,犹如死了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