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福建省达标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公顷 倾斜 废寝忘食 为民请命
B.纰漏 皲裂 劈波斩浪 披荆斩棘
C.瑰丽 硅谷 规行矩步 众望所归
D.婚姻 谙熟 阴错阳差 绿草如茵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真谛 聪慧 独辟溪径 出奇致胜
B.馈乏 覆盖 对薄公堂 不径而走
C.苍海 酵母 趋之若骛 气慨非凡
D.针砭 肯綮 振聋发聩 一诺千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避讳,不仅是语言艺术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术问题,更是对待别人的态度问题。常言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说话时,不能口无遮拦。
B.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损公肥私等堪称时下腐败的流行特征。此类现象在文艺界虽不能说是一应俱全,但文艺界已遭受其“病症”的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C.辩论最忌讳的是对方一驳,我方一时语塞,成了“茶壶里煮饺子——倒(道)不出”。有人认为,辩论前的临阵磨枪用理不如用例。有例不愁缺理,例理兼备,怎么会“失语”?
D.《三百六十五里路》的词作者看准了“365”这个数字在时间上的联想意义,得心应手地进行时空概念的转换,让听者不由得想起逐日的夸父、行吟的屈子……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强调“知政失者在草野”,是对“草野智慧”的欣赏,是一种可贵的“平民意识”,它体现了执政者的宽广胸怀。
B.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教育目标对老师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老师是应当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呢,还是应当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C.我们可以失去很多会留下伤感的东西,但如果失去名家散文,则会留下缺憾。因为,每一个大师都是生活的代言人,都是智慧的播撒者。
D.一个人所做之事,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归纳——善事恶事、好事坏事、雅事俗事、大事小事、愿意做不愿意做的事……等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某报报道,打捞挪威的“三色号”沉船难度很大,因为它的体积超过了两个足球场。
B.光明中学公告:兹定于2004年国庆节的第五天举行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活动。
C.某报社传达室告示:外来车辆不得入内。来访者请电话联系后在传达室等候。
D.玉景饭店的婚宴请柬:五月三日晚六时举行王刚先生、叶风小姐伉俪结良缘喜庆婚宴。
6.下列句子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A.一位妇女病愈出院,向主治医生连连道谢,医生赶忙回答:“不用谢,不用谢,欢迎再来。”
B.中方代表在法国举行的招商会上发言:“为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我们竭诚要求各位商家到中国投资……”
C.林小姐在公司受冷落,她向老板递上辞呈。老板挽留她,林小姐说:“感谢老板的好意和器重,但我希望多方充实后再回公司效力。”
D.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